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试卷《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推恩令”并没有彻底废除了分封制,所以A说法错误;B说法无法从材料找到依据和史实支持;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和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所以C说法错误;根据材料“(公元前13年)前后的东海郡...“县、邑、侯国卅八”,和《汉书·地理志》东海郡条完全吻合...”说明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故选D。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会怎样做 (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了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职责。根据所学知识,中书省起草诏书,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题目中中书省的长官起草了诏令,按程序应该交给门下省审议。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分封制是西周巩固统治的重要制度,荀子在《荀子·儒教》中说:“周之子孙,荀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分封制的推行是要达到“以藩屏周”的目的
B.分封的同姓诸侯位居显略之地
C.同姓诸侯是分封的主体
D.同姓诸侯比异性诸侯重要的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周朝王室的子孙,如果不是不狂妄糊涂的,都能得到诸侯的位置,这说明同姓分封的比较多,是主体。故选C。A项说的是分封制的目的,材料并未体现;B项是说的分封的位置,材料也是没有交代;D项更是没有进行比较。
点评: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把自己的同姓亲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为诸侯,从而打破了当地的血缘关系,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区域,也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但是,西周的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易于形成诸侯混战的局面。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