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秦朝中央主管军事的官职是
[? ]
A、卫尉
B、廷尉
C、太尉
D、少府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当我走到扶梯最后一节,迈步向他(周恩来)走去时,特意伸出手去……”(《尼克松回忆录》)。美国总统尼克松“伸手”的原因是
A.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
B.认识到美国与中国发展关系的必要性
C.阐明中国对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性
D.主张建立和平相处的国际关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A项明显错误;B项正确,美苏对抗美国处于不利的局面,拉拢中国符合美国的利益;CD项材料未体现。
考点:中美关系缓和化
点评:美国在20世纪60到70年代,由于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再加上自身的经济发展放缓,在军备竞赛中,苏联在常规武器的数量上超过美国,因此美国实行战略收缩,缓和与中国的关系。在民间交往的基础上,官方的交往也得到很大的突破。在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79年建立了外交关系。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4分)阅读下列图片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材料一 ?隋朝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的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人们在研究其后的伟大的中华帝国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剑桥中国隋唐史》
材料二 ?唐太宗评价隋文帝杨坚曰: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衍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
材料三
?
| 顺治8年,公元1651年
| 康熙51年,公元1712年
| 乾隆6年,公元1741年
| 乾隆55年,公元1790年
|
中国 人口
| 10,630,000(丁)
| 24,621,324(丁)
| 143,411,559人
| 301,487,115人
|
(清代前期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户口统计只重男丁,对“未成丁”或“男女幼丁”等人口不作统计。)
(1)隋文帝杨坚统治时期,被后世所称颂为“开皇之治”。请结合漫画和所学知识,说说隋文帝是如何“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6分)
(2)你是否同意唐太宗的评价?请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阐述理由。(2分)并说说唐太宗是如何实现他的意图的。(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清代人口发生变化的政策原因有哪些?(4分)
(4)根据以上三个著名治世,归纳概述中国古代形成治世的主要原因。(8分)
参考答案:
(1)隋文帝完成统一大业后,加强中央集权,开创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府兵制,沿用均田制,对以后王朝影响深远。
(2)不同意,杨坚开创三省六部制,目的就是减少君主决策失误。(或同意,隋文帝独断专行,不信任臣下;群臣也不敢谏诤)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制度上沿用隋制;任用贤臣,善于纳谏,有利于笼络大批有才能之士,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3)清朝政府在经济政策方面作出了调整:“更名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地丁银)等,废除人头税,隐蔽人口现象减少。
(4)统治者采取宽舒政策,减轻租税赋役,鼓励农耕;任用贤能,整顿吏治;制度创新;统治者个人素质
本题解析:
(1)根据漫画信息以及所学知识,“改革中央官制”是指实行三省六部制;“俺是民兵”是指实行府兵制;“考考考,皇帝的法宝”是指实行科举考试制度;“自家的天,自家的地”是指实行均田制,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深远。
(2)本问属于开放式问题,唐太宗原文大意是说:隋文帝不贤明而喜欢苛察,不贤明则察事不能都通达,苛察则对事物多有疑心,万事皆自行决定,不信任群臣。天下如此之大,日理万机,虽伤身劳神,难道能每一事均切中要领!群臣既已知主上的意见,便只有无条件接受,即使主上出现过失,也没人敢争辩谏议,所以到了第二代隋朝就灭亡了。朕则不是这样。选拔天下贤能之士,分别充任文武百官,让他们考虑天下大事,汇总到宰相处,深思熟虑,然后上奏到朕这里。有功则行赏,有罪即处罚,谁还敢不尽心竭力而各司职守,何愁天下治理不好呢!”据此,如同意唐太宗的评价,可回答杨坚开创三省六部制,目的就是减少君主决策失误。如不同意唐太宗的评价,可回答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制度上沿用隋制;任用贤臣,善于纳谏,有利于笼络大批有才能之士,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3)结合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回答,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原因一是清政府实行“摊丁入亩”的赋税政策,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二是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使不宜生长稻麦的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养活众多人口,为人口增加创造了条件。
(4)注意归纳概述中国古代形成治世的主要原因:社会稳定;大一统,国家统一;封建统治者爱惜民力,休养生息;吏治清廉;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革; 民族融合等,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6分)制度建设既要借鉴,也要创新,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2分)
材料二?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6分),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2分)。
材料三?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3)1911年在中国建立的“仿制品”指什么(2分)?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你是怎么理解的(4分)?
材料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一党制或工人阶级革命政党领导下的多党制”等等,“因为各国不同的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都会有所差别。”
-------摘自《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第143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在借鉴苏联的基础上有何创新(2分)?有何意义(2分)?
(5)结合上述的制度借鉴和创新,可以得出什么启示?(2分)
参考答案:
(1)分封诸侯王国。)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4分)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2分
(2)表现: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赋予总统极大的行政权;构建“分权制衡”机制。(6分)
意义:联邦共和政体的创立,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分)
(3)仿制品:辛亥革命,中国模仿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府(中华民国的建立)。(2 分)理解:这种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而中国辛亥革命成果落到北洋军阀手中,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断。(2分)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而是中国人需要进行民主思想的启蒙和近代文化的洗礼。(2分)
(4)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分)
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2分)
(5)启示:制度建设要适合本国国情。(2分)
本题解析:(1)此问考查了学生分析和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相关背景知识和结果的了解掌握。从材料的第一句话“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可知刘邦为了避免汉朝像秦朝一样二世而亡,采取了分封王侯的制度;材料的后半部分叙述了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在其封地上有两大特权,“自置吏、得赋敛”,即诸侯王和列侯在封地上可以任命官吏和收取赋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王的权利过大,后来严重威胁中央集权。(2)分析材料中“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表述以及美国政体的特点可以得出,美国共和政体吸收的传统是指代议制传统。(3)依据相关史实回答。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仿照美国体制的三权分立的体制,美国的这种体制并非体制本身有缺陷,而是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中国长期的专制主义传统和与之相适应的传统思想,缺乏启蒙教育,这一切使得近代西方政体在中国最终是以失败而告终。(4)此题考查的是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中国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5)从中国近代以来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可以看出来,制度建设应该符合中国的国情,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