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押题版)(八)
2017-09-26 16:51:3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树子”指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引者注)这说明齐桓公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极力维护宗法制 C.主张废除分封制 D.推崇法家思想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诛不孝,树嫡长子,妾妻有别”均是典型的宗法制的思想观念,所以,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足以证明齐桓公是在极力维护宗法制,当然齐桓公极力维护宗法制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去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本题难度:一般
2、简答题 (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1)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推进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的发展。 (6分) 材料二:“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儒士与汉制),大新制作。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英总政务者日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 ——宋廉《元史百官制》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初在政治制度设置上是如何传承与创新的?元朝的制度创新对“大一统”的中国有何积极意义?(10分)
参考答案:(1)影响: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或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成)。(2分) 西汉的推动:解决郡国并行制问题,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在汉承秦制基础上,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固国家政权,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2点4分) (2)传承:元朝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中书省负责民政事务,枢密院负责军政事务;(2分) 创新:中央设置宣政院,对藏族地区实行管理。地方设置行省,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辖。(4分) 意义:宣政院的设置,标志着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4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在回答“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一问时时,要抓住两点,一是“大一统”的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二是“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就不难总结出答案是“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或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只能是奠定了基本格局,还不能最终定型。西汉时期推进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的发展的措施应该包括“解决郡国并行制问题;在汉承秦制基础上,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等常考的措施。 (2)在回答“元初在政治制度设置上是如何传承与创新的”这一问时,一是传承,就是继承了宋代的那些制度,继承了元朝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中书省负责民政事务,枢密院负责军政事务;二是创新,元朝初期制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置上,所以不难总结出答案:中央设置宣政院,对藏族地区实行管理。地方设置行省,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辖。而至于“元朝的制度创新对“大一统”的中国的积极意义应该包括行省制度的意义和宣政院的设置上的两个方面的意义”。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初在政治制度设置上的传承与创新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据欧阳修《新唐书·宗室列传赞》记载:“然建侯、置守,如质文递救,亦不可一概责也。救土崩之难,莫如建诸侯;削尾大之势,莫如置守宰……故王者视所救为之,勿及于敝则善矣。”这段话反映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 ] A.君王应注意“封建”与“郡县”相互平衡 B.郡国并行制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 C.郡县单轨比封建郡县双轨一体更有优越性 D.汉以来皇帝制度一直都有封建制相伴随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诗词中提到的四位皇帝都(?) A.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不同程度地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吸取农民起义教训,休养生息 D.大力抑制土地兼并,戒奢从俭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提到的四位皇帝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宋太祖。A项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秦始皇的功绩;C项主要针对唐太宗而言;四位皇帝共同的说法选B都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秦始皇实行了郡县制等措施;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等;唐太宗改革州县制和府兵制等;宋太祖通过将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地方设通判、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等加强中央集权。 点评: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存在着两大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历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汉代推恩令、宋太祖采取的削实权、收精兵、制钱谷等措施等也需要掌握;此外,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以及采取的措施也需要把握。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在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某学生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不准确的是
[? ]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B.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C.唐朝统治者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 D.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重要内容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