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押题版)(六)
2017-09-26 16:51:3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最能反映出
 图一
 图二
[?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B.相权由削弱走向取消使皇权进一步强化 C.中央机构精减取得较大成就 D.六部的设置是古代官制改革的重要成果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宋史专家邓光铭在《论宋学的博大精深》中说:“在宋太祖、太宗相继统治时期内……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的牵制作用。”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是 ( ) A.知州“三岁一易” B.另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C.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 D.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宋朝政治制度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主要反映了权力之间的相互牵制。选项中只有D项符合题意。所以选D。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马克斯?韦伯在论述某一制度时说:“……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否则这个等级会按照藩臣和内阁的作法垄断所有的官俸……追官逐禄者的竞争排除了联合为封建性质贵族的任何可能性;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补缺等级。”下列表述,与此制度相吻合的是 A.“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B.“寒素洁北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科举制度。材料“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补缺等级。”表明“学而优则仕”,据此可知该制度应该是隋唐以来的科举制,而“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正是对科举制的描写,故D项正确;A项体现的是盛行于西周的世卿世禄制,故排除;B项体现的是汉代察举制,故排除;C项体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故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籍中出现的部分人名: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明史》),史念祖、杨光先。 ——《清史稿》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大多认为,名字越随意,孩子越好养,阿猫、阿狗之类的小名比比皆是。因此,“狗剩”“狗囡”之类在当今难以登得厅堂的名字却大行其道。 ——刘圣清《名字变化体现时代的变迁》 材料三 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初,不少人叫解放,叫爱国、爱军,叫建设、建国,叫抗美、卫国、和平;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许多人叫跃进、超英,叫继红、育红、永红;60年代后期,人们又多叫卫东、小兵、红卫等。这些名字的出现,无一不都和社会历史的变革、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紧密相关。 ——吉常宏《中国人的名字别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古人取名深受什么观念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分析材料二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初”“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60年代后期”名字的出现分别与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名字的变迁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宗族观念(宗法观念)。 (2)近代中国社会长期战乱;经济落后,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不能解决;近代中国卫生医疗技术落后,社会保障缺乏。 (3)“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初”历史事件:人民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战争。“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历史事件:“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60年代后期”历史事件:“文化大革命”,红卫兵运动。 (4)名字往往带有时代性;名字变迁是社会环境变化的产物。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的法庭不设法官,只设主持官,负责组织审判并维持法庭的秩序,判决的权力则在陪审团。陪审团成员从公民群体中抽签产生。其例为:每年初公民自愿报名……而后抽签从自愿者中挑选出六千人,作为当年陪审团成员。如遇有法庭开庭之日,城邦官员事先根据案件大小确定审判每桩案件所需陪审团规模,从五到二千人不等,然后从六千名陪审团成员中抽签选出当日所需陪审员总人数。开庭之前,再以抽签的方式将这些陪审员分配到不同的法庭,审理不同的案件。 ——互联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图书馆《苏格拉底之死》 材料二:西方文官制度是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在19世纪前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对西方历史产生极大的影响。以下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制度的(局部)内容的比照:
项目
| 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
| 中国科举制(乡试考试)
| 考试 内容
| 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
| 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
| ——摘编于陈小锦《从英国文官考选制度看清末科举制的衰亡》 (1)依据材料一,指出法庭陪审员产生的主要方式,并分析说明它对法庭的公正判决所产生的影响。(6分) (2)依据材料二,比较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内容上的差异。指出中英考试内容的差异所反映的实质。(6分)
参考答案: (1)方式:抽签产生(2分)影响:防止任何形式的贿赂,有利于法庭的公正判决;公民抽签产生,陪审员法律素质无法保证,也可能产生不公正的后果。(4分) (2)差异:①英国:以实用知识为主,强调文化综合素质;②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强调思想政治内容。 实质: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差异(或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异)。(2分)
本题解析: (1)依据材料一“...判决的权力则在陪审团。陪审团成员从公民群体中抽签产生...开庭之前,再以抽签的方式将这些陪审员分配到不同的法庭,审理不同的案件”,即可说明法庭陪审员产生的主要方式,根据所学不难得出它对法庭的公正判决所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的表格内容“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即可比较出考试内容上的差异。中、英考试内容的差异所反映的实质主要从经济基础的角度说明。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