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十)
①有利于加强君权 ②包含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③使儒家带有神学迷信色彩 ④完全继承了先秦“民贵君轻”的思想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D
小题5:C
小题6:A
本题解析:
小题1:董仲舒其人: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点评: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小题2: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不能说完全继承了先秦“民贵君轻”的思想,因此排除④。
点评: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特点: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起来,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由先秦儒学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小题3: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C不属于儒家经典,而是战国时期法家韩非子的著作,因此C符合题意。
点评:汉武帝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小题4:汉武帝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点评:中国古代封建教育,最初是私人教育。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就是师徒相传,而真正由国家开办教育始于汉武帝。所以汉武帝在推动封建教育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小题5:“竹帛烟销”指秦始皇焚书坑儒;“山东乱”指秦末农民起义;“刘项”指刘邦和项羽,两人都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崛起的首领人物,俩人都识字不多。
点评:全诗大意是:秦始皇把诗书焚烧后,他的帝王事业也就完了,拱卫首都的河山虽然险固,也毫无作用。烧书的火坑还未冷下来,原来六国的地方已经大乱了。秦始皇本想用愚民政策制止老百姓^造**,但是^造**的刘邦和项羽却是不爱读书的人啊!“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两句诗常用来讽刺那些违反事物发展规律、一意孤行的人,到头来事与愿违,往往受到应得的惩罚。
小题6: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秦始皇焚书坑儒虽然手段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点评:思想学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人们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开始于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题干中的文字是中共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八大于1956年召开,这次大会正确指出,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2月l4日,中苏双方在克里姆林宫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第一条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妁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同时也约定苏联在1952年底以前,无条件地将中国长春铁路移交给中国,从旅顺撤出苏联军队。同时,为中国提供一笔总数为三亿美元的建设贷款。
——据(日)中岛岭雄《外交关系:从朝鲜战争到万隆路线》
材料二 下表所列为自1970至1973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请回答:
(l)根据材料一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背景和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什么共同特色?与这些国家建交,反映了中国在外交策略上有什么改变?(3分)
(3)你认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新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件么?(4分)这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3分)
参考答案:
(1)背景:两大阵营尖锐斗争;美国等西方国家敌视中国。(2分)作用: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起了积极作用。(2分)
(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1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联合抗苏(或“一条线、一大片”战略)。(2分)
(3)原因:苏联威胁中国安全;美国在争霸中处于劣势;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中美关系正常化。(4分)影响: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利于抗衡苏联;有利于中西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基础。(3分)
本题解析:(1)结合材料一中的时间特征“1950年2月”联想教材内容可以直接找出中苏结盟的时代背景,其作用在于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起了积极作用。(2)从表格国家名称的社会性质能看出20世纪70年代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均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当然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目的在于联合抗苏。(3)结合所学内容可直接回答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新局面出现的原因和积极影响,即原因:苏联威胁中国安全;美国在争霸中处于劣势;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中美关系正常化。影响: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利于抗衡苏联;有利于中西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基础。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清末新政开始,官费、私费留学的高潮掀起。当时的留学地域,英美德法俄各国皆有,但东渡日本者占90%以上。1905年留日学生激增,一年后达到12000余人。当时中国这种留学教育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促使清朝政府的改革运动不断深入
②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③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准备了大量人才
④推动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壮大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研制成“两弹一星”、战略核潜艇、银河系列计算机,长征系列火箭并打入国际航天市场等。这些自主创新的巨大成就出现的重大意义有 (? )
①带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证明中国科技创新体制完善
③证明中国已经是世界科技强国
④提高了新中国国际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①项正确,材料中的这些自主创新的重要的成果带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生产的效率;②③项错误,材料中的这些成果无法证明我国科技创新体制已经完善,也不能说明我国已经成为了科技强国,材料并未交代;④项正确,两弹一星等科技成就,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供。故选B。
点评:建国以后,把加强我国的国防,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威胁,作为我们科技工作的主要工作来抓。在艰苦的环境下,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也改善了我国的安全环境。与此相关的新中国的其它的科技成就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答题技巧《近代史》高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