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创办于清咸丰年间(1861年)的《上海新报》,其本报谨启一文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由此可见,创办该报的主要目的是
A.报道国内外大事
B.传播商业信息
C.娱乐大众
D.宣传政治主张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由“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和“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知报纸使得信息延误、买卖阻滞的现象得以减少,故选B。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列各项属于周恩来外交思想或外交实践的是
A.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B.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C.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再认再现能力,考点是新中国的外交。“一边倒”是毛泽东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邓小平提出的。B项不体现周恩来外交思想或外交实践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本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依据这一定义,对于研究十月革命历史而言,下列各项不属于“原始史料”的是(?)
A.《四月提纲》
B.“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C.电影《列宁在十月》
D.1917年11月6日,列宁写给党中央委员会的信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列宁在十月》这部影片是斯大林为了庆祝十月革命20周年所指定拍摄的,这个电影所描述与历史事实相距甚远,很多情节都是编造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电影拍摄期间,苏联政权的正义性和历史必然性,以及斯大林与列宁关于之密切,列宁在革命的关键时刻对老斯的信赖和肯定。 它不符合杜维运对原始史料的定义,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建国前夕邀请宋庆龄参加这次大会,目的应该是为筹备新中国而讨论相关事宜,所以应该是政治协商会议,这体现了会议具有广泛的民主性,故选A。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A.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海峡两岸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是一道识记性选择题,它以台海关系为主题,将相关史实串联起来,要求学生识记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的口头共识,部分选项有一定的干扰性。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