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官办工商业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C.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需求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和小农经济的存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的特点,与市场联系较少 ,再加上政府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中国的市场有效需求被扼杀。故选D。A项错误,官办手工业不进入市场;BC项只是说了一个方面。
点评:小农经济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存在的一中的生产形态。小农经济的相关情况如小农经济春秋时期产生,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如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保守性,封闭性,脆弱性等都需要把握。在古代历朝统治者无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征收重税,或者商品专营,用来排挤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也使得商品经济发展受到抑制。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开始使用。牛力用于生产,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动力的一次革命,它对当时生产方式带来的变化是
A.私田开垦的规模扩大
B.精耕细作的程度提高
C.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
D.土地国有制转变为个人土地所有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只要抓住题目所要求的 “生产方式”,即可排除A、B、D三项。正是由于牛力的使用,才使得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成为可能。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据史书记载:“牵牛以蹊(xi踩踏)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
C.秦统一后
D.明清时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开始使用,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耕牛受到更多的重视。B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农业文明,环顾世界,在所有的农业文明中,惟有中国文化发展得最细密、最精致、最富于情趣。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农业文明可以与它匹敌。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3分)。
材料二?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到秦统一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十小农经济十君主官僚体制”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同时经过法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种文明的政治经济特点。(4分)你认为影响文明转型的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2分)
材料三?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
(3)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两欢工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主要影响并说明理由。(6分)
参考答案:(1)基本特点: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为辅的产业结构;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分)
(2)农业文明特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2分)
工业文明特点:法制保障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体;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2分)
两大因素: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2分)
(3)影响:①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灾难。政治上,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丧失大量领土和土权。经济上,小农经济逐渐破产,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的销售市场。(3分)
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1分)清政府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展洋务运动。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资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领导发起了一系列反封建专制,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维新变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等。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中国古代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自然经济,长期领先世界,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历史悠久的中华农业文明。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1)生产工具变化导致生产方式的改变,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上面材料一分析,小农经济的产生有哪些条件?(4分)
材料二:如图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经济结构有何特点。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5分)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
| 1952年
| 1953年
| 1954年
| 1955年
| 1956年
|
农业总产值
| 461
| 510
| 535
| 575
| 610
|
?
(3)据材料三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1分)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2分)
材料四:如图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
?
(4)从材料四图一看安徽省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有58%的人认为:总体来看是好的。结合你的理解,说明这一评价的理由。(2分)
(5)在传统的农村社区,农民们比较重视亲缘、地缘关系,看重生活快乐、平安是福几乎是大家的共识。然而,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农民的传统价值观似乎已经被颠覆。从材料四图二中可以看出,安徽农民价值观念最突出的变化体现在哪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⑴ ①铁犁牛耕的推广(或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2分)②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分)
(2)特点:小农经济逐渐解体,近代工业出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3分)
原因:工业文明冲击。(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3)农业不断发展;(1分)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分)
(4)理由: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提高了生活水平。(2分)
(5)变化:农民认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是金钱。(2分)
原因: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经济意识增强。(2分)
本题解析:本题以图表结合的方式考查了我国从古代到现代农村经济的变化。其中,第(1)问考查学生对三幅图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从“铁犁牛耕”、“所有制”方面概括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第(2)问要求学生能够从四幅图中概括中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第(3)问要求学生从表中数据变化归纳我国农业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第(4)问在学生对饼状图中数据进行分析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对相关内容的评价;第(5)问考查学生阅读图表能力,并要求和所学知识结合回答。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