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八)
2017-11-05 16:22:2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综合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制。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学生和乡贡都受吏部考试……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进士主要考诗赋,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清代科举,大致分为四级,即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清代科举八股文仍占重要地位,八股格式更加机械化,形式死板,内容空泛。四六骈体的殿试策,颂联套语,千篇一律,竟成了登上仕途的主要手段……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据材料一概括秦至西魏、北周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8分) 材料二中所说的进士科始于何时?为何在唐朝受到极大重视?(4分)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对当时政治有何影响?从清朝科举制的变化分析其变化的政治原因。(4分) (4)从古代的用人制度中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 (2)隋炀帝时。当时的进士科是做高官的阶梯,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 (3)隋唐时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4)用人制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衰;必须根据社会需要,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才治理国家。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选官标准变化的掌握。联系所学及材料“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 ……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归纳总结。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隋唐时期科举制的认识与理解。联系所学可知,科举制创始于隋代,唐代时进一步完善。结合材料“……进士主要考诗赋,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分析原因。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举制作用的认识与分析。联系所学的有关科举制的内容可知,一般平民可凭借自己的才能通过考试跻身于统治行列。这显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同时还有益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回答后一问,要注意结合明清时期政治的特点归纳总结。 第(4)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物的分析认识能力。本题属于开放式题目,回答时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对于此题,要注意从国家发展、社会需要、人才的标准及社会公正性等方面归纳总结。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历代的选官制度·发展历程、特点、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汉初分封诸侯的根本目的在于 A.形成“天下一家”的政治格局 B.防止郡县长官专权 C.准备在必要时“清君侧” D.巩固西汉政权的统治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汉初分封了许多同姓诸侯,是想让他们维护西汉政权的统治,所以D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 A.目的是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B.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 C.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D.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反映的是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了“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因此BCD表述正确,A表述错误,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点评: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历程?发展趋势是什么? 点拨:(1)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巩固了统治,但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②秦朝吸取西周的教训,实行郡县制。③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王国问题。汉武帝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④隋唐时期实行州县两级制,后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局面。⑤北宋派文官管理地方,解决了武将专权的局面。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⑦明朝废除行省,设立三司管理地方。 (2)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①一直存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最终在北宋解决了地方分权的问题。②分权是加强中央权力的有效手段,如北宋、明朝特别突出。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政治制度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阅读下列图片: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3分)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2)材料二中所指的“一种完美的政治设计”是什么?这种政治设计又是如何通过自我完善而使英国“走向长治久安”的?(4分) 材料三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 (3)材料三所说的“特殊的民主”在建国初期是如何体现的?“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作者的此观点说明了什么?(4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政治制度的因素有哪些?(2分)
参考答案:(1)皇权至高无上;中央对地方进行直接管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分散中央官员权力,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3分,答出三点,言之成理即可。) (2)政治设计:君主立宪政体。(1分)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形成责任内阁制和政党政治;进行议会改革。(3分,答出任何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分)立足国情,借鉴西方民主的合理成分。(1分) (4)经济发展;社会形态;历史传统;地理条件;国际环境。(2分,答出任何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公元前后出现在罗马的官职是( ) A.执政官 B.保民官 C.元首 D.皇帝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罗马政治体制经历了君主制、共和制到元首制,最终到 公开的君主统治的演变。保民官和执政官在共和制时出现,元首制在公元27年时出现,罗马皇帝公开实行君主统治是在公元3世纪。?
本题难度: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