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家,问人是否受伤,而不问马。此事反映了(? )
A.兼爱
B.克己复礼
C.仁者爱人
D.民贵君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可以得出明确的信息,孔子首先关心人的安危而不是自己的财产,反映的是他对他人的仁爱之心,而A项是墨家的主张,克己复礼意思是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民贵君轻是阐述君臣关系,强调人民比君主更重要,这是民本思想,但这两项和题干事件没有关系,此题答案为C。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题干事件很容易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其本质的理解,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互联网进化论》一书指出:“工业革命把人变成机器,信息革命把机器变成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工厂诞生于工业革命后,消失于信息革命中
B.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
C.机器与人的斗争始于工业革命止于信息革命
D.信息革命后机器完全取代了“人脑”的作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工业革命把人变成机器,信息革命把机器变成人”说明工业革命对生活方式改编,信息革命对人观念产生重大变化,即科技革命对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故本题选择B。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30分)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共同发展,在延续本身的传统、显示多元化和多样性特点的同时,推动着全人类文化的共同进步。请根据分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A组:孔子和董仲舒? B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C组:李鸿章和曾国藩? D组:梁启超和孙中山?
E组:李大钊和陈独秀? F组: 毛泽东和邓小平
(1)A组人物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什么突出的贡献?(4分)
(2)与A组人物相比,B组人物的思想发生了什么新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是什么?(4分)
(3)指出C、D两组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4分)他们的指导思想有何不同,为什么?(4分)
(4)促使E组人物由向西方学习转变为向苏俄学习的因素有哪些?(4分)
(5)F组人物在“走自己的路”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上分别有什么突出贡献?(8分)
(6)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转型呈现出“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的趋向。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2分)
参考答案:
(1)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2分)
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接受,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2分)
(2)B组人物对传统儒学提出了批判(出现反传统思想)(2分)
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2分)
(3)C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分)
D组资产阶级思想(或资产阶级政治学说)(2分)
C组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D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2分)
两组人物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2分)
(4)改良和革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2分)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2分)
(5)毛泽东:毛泽东思想,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4分)
邓小平:邓小平理论,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4分)
(6)全盘西化不行,全盘传统化也不行。应该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开拓创新;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分)
本题解析:此题虽然问题比较多,但是难度不大,都是对基本的历史知识的考查。(1)孔子和董仲舒的主要贡献要从他们的主要活动方面进行分析。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创立了儒家学派,为后世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董仲舒则是在汉代初年创造性的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新儒学。为儒学增加了新的内涵。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接受,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2)B组人物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他们生活在新的时代,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继承。他们反对宋明理学对人的束缚,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这样的思想是适应了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封建制度进入衰落阶段的在思想上的反应。(3)CD两组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涉及到不同的方面。C组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兴办了一大批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D组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梁启超等人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孙中山主张推翻清政府,但是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4)李大钊和陈独秀由向西方学习转而向俄国学习,主要是原因在于向西方学习不管是学习技术还是学习制度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新的探索。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看到了新的希望。(5)毛泽东和邓小平在走自己的路的过程中创造性的贡献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分别指导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6)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下面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
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
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
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
D.教育日益普及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结合具体基础知识可知诸侯割据局面客观上打破了思想上的束缚。故答案为A。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57年,周恩来在民族工作座谈会上:“中国的民族宜合不宜分。我们应当强调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反对民族分裂,民族‘单干’。……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基础上,建立起我们宪法上所要求的各民族真正平等友爱的大家庭。”对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道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本质
B.指出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C.推动了爱国统一战线的迅速发展
D.蕴含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地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政协,材料说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因此C项错误,ABD项都是正确的对材料的反映。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在战争时期即以萌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自治制度,调动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积极性,保证了少数民族的当家作主,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目前我国有五大民族自治区。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