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图不属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的是
[? ]
A、

B、

C、

D、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学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劝学篇》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而不是批发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严复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
——《侯官严氏丛刊》
材料三 一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鲁迅为青年开出“必读书目”,“少看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鲁迅的《拿来主义》喊出了对待外来文化最响亮的口号:“拿来!”
——《重视塑造国家文化形象》
(1)据材料一,说明洋务派对待传统文化与西学关系的认识,并说明其局限性。(4分)
(2)材料二中严复认为中学和西学有何差异? (4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判断中国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2分)
参考答案:
(1)认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局限性:继续维护封建统治(或没有挣脱传统制度的束缚)。(4分)
(2)差异:中学重等级和封建道德;西学重平等和近代法治。(4分)
(3)态度:否定。(2分)原因:“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影响。(任意2点4分)
(4)认识: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保持传统文化特色;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的发展,也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任意一点2分)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中“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学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可以看出,洋务派的对传统文化和西学关系的态度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是要引进西 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故其局限性是仍要继续维护中国的封建制度。
(2)依据材料中“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可以看出严复认为中学重三纲和孝,西学重平等和民主法治。依据所学知识,三纲和孝,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
(3)依据材料中“鲁迅为青年开出“必读书目”,“少看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鲁迅的《拿来主义》喊出了对待外来文化最响亮的口号:“拿来!”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是彻底否定,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第二小问可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原因进行分析。即“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影响。
(4)材料反映了从洋务运动到维新运动到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保持传统文化特色;传统文化的发展,也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梁启超在《倡设女子学堂启》中写道:“女子若受教育,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妇道既昌,千室良善,岂不然哉,岂不然哉!……”这说明梁启超
①重视男女平等?②认为女子受教育对家庭和社会意义重大
③仍受传统思想影响?④仍主张妇女做贤妻良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近代思想界的“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照抄照搬到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发展历程,体现这两个步骤的标志性事件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洋务运动、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由理论到实践” 的标志性事件是洋务运动将向西方学习付诸实践,迈出了近代化的一步,此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但都没有找到中国的出路;由照抄照搬到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标志性事件是毛泽东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因此选D。?
点评:对于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应突出一个主线,就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的渐进过程。抓住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联、启蒙和救亡相联,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三是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关注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1915—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抓住五个重点:就是鸦片战争后的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思潮、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列人物中,最早主张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是?(?)
A.姚莹
B.郑观应
C.康有为
D.梁启超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是把握四位人物的主要主张。A项中的姚莹属于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他不可能实行君主立宪,B、C、D三项的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三人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但郑观应属于早期维新派,在三人中是最早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