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1759年,清政府经历了近70年终于平定了中国西北边疆的叛乱、割据势力。乾隆皇帝为了鼓励新疆各族人民发展生产,对一些地区和民族免税,并通过内地省份的“协饷”(类似于今天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发达地区对口支援)为新疆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经费支持。1760~1911年,清政府拨给新疆的协饷和专饷,总计高达近4亿两白银。(齐清顺《清代新疆的协饷和专饷》)据此回答1-2小题
1.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平定的西北边疆叛乱割据势力是指
A.准噶尔部贵族、回部贵族叛乱 B.噶尔丹叛乱、三藩之乱
C.大小和卓叛乱、土司叛乱 D.郑氏割据势力,三藩之乱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判断,清政府管辖新疆、发展新疆经济采取的措施中没有
A.平定叛乱割据势力 B.免税、内地省份对口支援 C.设置行政机构 D.改土归流
参考答案:
1.A
2.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歌曲《国家》里的一段歌词,歌词中体现的“家国一体”的观念来源于
A.宗法制
B.君主专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 "国" "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故选A。BCD三项均与家国等观念无关。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2分)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8分)概括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2分)并指出其影响。(2分)
参考答案:
史实: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2分)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分)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职权,便于皇帝总揽大权。(2分 )明朝——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权空前提高。?(2分)
总体发展趋势: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 (2分)
影响: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制度逐渐走向极端。?(2分)
本题解析: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宋初,设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为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君权与相权演变的趋势是: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这一趋势导致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制度逐渐走向极端。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政制)速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本朝惩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久困弱。
——《朱子语录》
材料三 元统一,疆域辽阔,为了适应全国辽阔疆域管理,在地方上推行行省制。元行省辖区广褒,权力空前,《元史·百官志七》云:“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行省“不得彻承制署置属吏”,“十省之属自篼库(保管仓库的役吏)而上,皆命于朝”;“诸行省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军事上在批准调军程序、委任统军人等方面要受中央节制,布置调换戊兵、整点军队等事宜更是由朝廷直接掌握。御史台、行御史台,和各道廉访司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察。
——摘编自宋濂《元史》等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西周、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是如何做“一切收了”的?如何认识朱熹“州郡遂日久困弱”的论断?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应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
参考答案:
(1)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措施:军事上:收回主要将领的兵权;地方军队精锐抽调中央禁军;行政上:文官知州,通判牵制;财政上:转运使理财,地方财政收入主要部分上交中央。
认识:朱熹的论断有道理。宋朝以分化、并置的方法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结果导致地方缺乏自主性,削弱了行政效率,致使地方陷入困弱境地。
(3)处理: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是维护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和前提;在加强中央集权过程中要给予地方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应该实现相互制约下的动态平衡;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根本着眼点是实现稳定与效率的兼顾。(其他言之成理,符合题目主旨的回答均可)
本题解析:(1)本题考察对知识的比较和运用能力,运用所学既可以答出分封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通过对分封制、宗法制和中央集权制度进行比较即可得出本题的答案,只需分析差别即可。不必赘述共同点。
(2)本题考差了学生的知识点的记忆能力。属于容易题,不应轻易失分。宋太祖的中央集权措施综合归纳为收精兵,制钱谷,削实权三个方面,展开作答即可。同时要辨析朱熹的观点,结合材料二可知,朱熹的观点是正确的。首先表明观点,其次,史论结合作答即可。
(3)本题考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即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两大矛盾其中的一对,简言之就是考察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通过所学,同时要谈谈材料给出的灵感,综合的谈一谈就可以了,注意学科术语和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中央集权的措施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汉武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是
A.中朝
B.外朝
C.三公九卿
D.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