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曾试图‘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几年以后感到这是‘力所不能及的’。”为了解决“力所不能及”所引发的社会危机,苏俄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
A.颁布《四月提纲》
B.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推行斯大林模式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试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形式,但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苏俄决定调整政策,这种政策的调整就是实施新经济政策。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对集体农庄进行改革;“文革”结束后,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两种措施都
A.是对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
B.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C.一定程度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D.具有领先世界的特殊地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依据所学知识,赫鲁晓夫改革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都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作的局部调整,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本国农业发展。故A、B、D说法错误;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列苏联领导人在任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①斯大林?②勃列日涅夫 ?③戈尔巴乔夫 ?④赫鲁晓夫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①④②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对苏联的经济发展曾作过生动的评价“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米吃,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这段话所反映出的历史信息不正确的是? (? )
A体现了中国要吸取苏联的教训
B.该比喻指的是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
C该比喻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体现出发展经济要协调发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该比喻指的是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时表示,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保护主义无助于克服困难。然而,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时间,正是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其直接影响是(?)
A.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B.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频发
C.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D.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信誉扫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强调了美国关税壁垒对世界各国的直接影响,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B D 两项于此无关,C 项是其间接影响,故答案选A。
点评:“罗斯福新政”是高考中的热频考点,近年来从多种史观的角度重新解读“罗斯福新政”成为最新颖的模式:
(1)现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3)社会史观: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4)生态史观:罗斯福新政减少农业种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