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公开批判斯大林……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当时认为,对斯大林批评是好的,它打破了神化主义,揭开了盖子,这是一种解放。为此,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1956年12月,由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认为,斯大林的错误与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无关,因此纠正斯大林的错误,并不需要纠正这些制度……否则,就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就是修正主义。 ?
——选编自林蕴晖《1960年代国际共运总路线的论争》
材料二? 1990年7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邀请一批经济学家座谈经济形势与对策……持“计划取向”观点的人……认为,1988年的通货膨胀和1989年的政治风波,都是由于采取“市场改革取向”错误路线的结果。
1992年初春,88岁高龄的邓小平从1月17日离开北京……对这次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当时为很多人不理解,……(但这次“南巡”)完全是客观形势使然。
——选编自林蕴晖《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之行与苏东剧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在《论十大关系》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中对斯大林模式的不同态度。(5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50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除《论十大关系》之外还进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5分)
、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很多人不理解邓小平 “南巡”谈话的历史根源。而作者为什么却认为这次“南巡”是“客观形势使然”?(5分)
、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变化:从揭露弊端到基本维护
(2)中共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正确分析,并明确党在新时期的主要任务(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文艺战线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编制科学发展规划,掀起“向科学进军”热潮。
(3)历史根源: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政治经济问题;“市场改革取向”遭到激烈反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4)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本题解析:(1)在《论十大关系》中,中共认为斯大林模式存在严重弊端,应该否定;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中,中共却认为斯大林个人有错误,但对斯大林模式持肯定态度。(2)1950年代中后期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探索,结合教材内容可知有:1956年,中共召开八大,毛泽东发表“双百”方针的谈话;还有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3)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发表了一系列谈话主要因为“计划经济”模式长期困扰人们的思想。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即可看出邓小平南巡是必然的,当然也有邓小平个人的主观努力和贡献。(4)从上述材料中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邓小平谈话的核心和根本问题是在论述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点评: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同苏联一道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坎坷之路,也都各自开创出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所不同的是苏联在形成斯大林模式之后尽管也有改革,但始终未能突破这一模式,最终造成苏联解体的可悲局面,而中国在经历了十几年改革开放之后最终突破了计划经济模式,认清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本质,找到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4分)世界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现代化途径。在苏联的现代化进程中,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所起的作用也颇有争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材料二?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建成了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法国《时报》在1932年1月发表评论说:“苏联不依靠外国资本而实现工业化,就是赢得了第一局”。从1941年至1945年,苏联在任何武器门类方面的产量都多于德国。苏联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和调整的,而是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指令性计划。工业化的资金只能从内部积累,1935年粮食收购一项,给国家预算带来200亿卢布以上的收入。1926—1940年,重工业增长18.4倍,轻工业增长6.2倍,农业增长26%。到1953年,粮食产量为8250万吨,一战前1913年为8600万吨。最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低速、停滞和衰落。
——摘编自齐世荣、钱承旦、张宏毅《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史》
材料三?这里就我所知的关于现代化涵义的种种说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大类:……(二)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可以说,今天所有在经济上处于欠发达或开发不足的国家都共同致力于工业化的目标,把它作为根本改变国家面貌和国际地位的战略性措施。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四?衡量一种现代化方式是否成功,不能只看几项指标和集中力量办的几件大事,更应该看这些措施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
——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1)材料一中苏联采用的“非常手段”是什么?“用行政办法”形成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还表现在何处?(4分)
(2)运用相关史实,以“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现代化”为题,论述材料三、四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分明,行文流畅。250字左右。)(10分)
参考答案:
(1)手段:农业集体化;义务交售制。(任答一点,共1分)
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分)
新:有限发展重工业;高速度。(2分)
(2)(答案要点)(10分)
?
材料三
材料四
观点
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
(1分)
现代化发展关键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走向民主、自由。(1分)
论据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现代化的新型途径;在短期内推动苏联现代化,实现了工业化;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基础。(3分)
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现代化具有片面性,不是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损害农民的利益;忽视商品货币关系,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从而日益阻碍苏联现代化的进程。(3分)
论证
能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理由归纳完整;能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辩证的视角讨论问题。(2分)
本题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结合已学史实可知,斯大林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积累资金重工业,结果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第(2)问,本问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首先提取材料观点,材料三中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材料四“现代化方式是否成功……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再结合斯大林模式的利弊进行论证。作答时能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理由归纳完整;能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辩证的视角讨论归纳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是 (?)?
①?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单独取得胜利?
②走的是城市到农村的革命道路?
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
④从莫斯科开始进而扩展到全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对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客观评价应是(?)
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②存在着严重的缺点和弊端③曾经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④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的发展
A.①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考查学生对斯大林体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斯大林体制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忽视了市场和价值规律,依靠计划和行政命令行事,因此存在严重弊端,后来日益僵化,阻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存在严重的弊端,阻碍苏联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二月革命后,为俄国奠定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基础的文献是
[? ]
A、《四月提纲》
B、《告俄国公民书》
C、《和平法令》
D、《土地法令》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