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初,清政府迫于国内外压力实行新政,进而发展成“预备立宪”,开始进行体制改革的探索。1905年清廷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6年载泽上密折说:立宪是“救危亡之方”,可使“皇权永固”、“外患减轻”、“内乱消弭”。
材料二:“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走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利益的政权形式,只有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体现真正的民主。?——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目的。(2分)为此,它可以仿行当时哪国的体制? (2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孙中山与毛泽东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认识,(4分)并指出各自的理论来源。(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共为建立民主制度作了那些有益的探索。(4分)
2、判断题 中央电视台经典内容“永远的丰碑”向人们介绍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大批优秀共产党人。他们所体现出的最突出的时代精神是
A.善于改革
B.崇尚节俭
C.勇于奉献
D.大胆创新
3、判断题 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是
A.科学技术的发展
B.世界贸易的发展
C.跨国公司的出现
D.世贸组织的出现
4、判断题 1928年中英签订新《南京条约》,取消了协定关税。这应归功于
A.国共两党合作
B.英国放弃了在华一切特权
C.国民政府努力
D.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升
5、判断题 下面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表?
?
| 1953~1957
| 1958~1962
| 1963~1965
|
流入重工业的资金(%)
| 38.7
| 54.9
| 48
|
流入农业的资金(%)
| 7.6
| 11.4
| 18.4
|
流入其他部门的资金(%)
| 53.7
| 33.7
| 33.6
|
决定上表中资金流向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经济政策? B.经济发展规律
C.产业结构现状? D.国际关系格局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