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14分)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共同促进经济发展。
材料一

材料二 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发展,向西最远从汉代的印度半岛沿海延伸到波斯湾。宋元王朝更加重视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国出口到西方各国的商品种类增多,尤其是茶叶、瓷器在出口商品中跃居到第一、第二位。但是17世纪中期以后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呈现萎缩趋势,丝绸之路航路上中国商船的踪影日渐稀少,欧洲商船则日渐活跃。
——摘编自《古代丝绸之路》
材料三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明确提出在中国西部古丝绸之路沿线建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立国际新丝绸之路经济合作区。有学者指出:习主席提出的发展战略,必将重振古代丝绸之路的巨大影响力,把古丝绸之路促进下的中西文明交流、互动提升到新的历史阶段。
——摘自《现代丝绸之路》
(1)根据图文材料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变化。(4分)结合所学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6分)
(2)举例说明古丝绸之路促进下中西文明交流的主要内容。(4分)
参考答案:(1)重大变化:路线:从陆上为主转变为海上为主;
商品:从丝绸出口为主转变为瓷器、茶叶出口为主;
贸易:从宋元时期的显著增加到明清时期的萎缩;
政策:从政府扶植到政府限制。(任意2点4分)
主要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支持;瓷器和茶叶质量好;西方国家对瓷器、茶叶需求扩大;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新航路开辟,海上商贸活动的发展(任意3点6分)
(2)实例及内容:佛教等西方文明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2分)中国四大发明传到西方各国,促进了西方各国文明的进步。(2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如:儒学的对外传播、物质文明的交流等)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准确解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据材料一可知丝绸之路的路线是陆路为主;据材料二“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发展,向西最远从汉代的印度半岛沿海延伸到波斯湾。”可知到唐宋时期增加了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出口到西方各国的商品种类增多,尤其是茶叶、瓷器在出口商品中跃居到第一、第二位”可知出口的商品主要是茶叶、瓷器等;“17世纪中期以后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呈现萎缩趋势,丝绸之路航路上中国商船的踪影日渐稀少,欧洲商船则日渐活跃。”可知由繁荣到闭关;对于原因则需要结合材料和联系所学知识,从图一和材料二的路线转变,可以联系唐宋时期的北方战乱,同时结合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以及明清时期中国政府的海禁政策。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和西方的交流包括中国的儒家思想外传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方;外国的佛教传入我国,以及中国的四大发明外传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宋时期的商业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管子曰:“若岁凶旱水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政治和经济是构成人类社会的重要领域。古代社会,中国的政治经济建设长期领先于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后面的问题。(17分)
材料一: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短的时期也可能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这套制度经过了汉代的完善和巩固,又推行了1700年,其间只逐步作了修正。……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 ——《剑桥中国秦汉史》
(1)材料中所指秦朝创立的制度是什么制度?它是何时结束的?(3分)
(2)请以中央政府的机构设置为例,对材料中所说的“其间只逐步作了修正”做一简要阐述。(4分)
(3)材料称“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为什么?(2分)
材料二: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清初曾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愈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反映的实质是
A.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B.清政府鼓励发展小机户
C.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D.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清朝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材料主要反映了清初主张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A项是错误的;与材料无关。B项是错误的;清政府限制小机户的发展。D项是表面现象。所以选C。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北宋大文豪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散而田荒,日后之失必倍于今故也。”上述言论反映北宋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有所减轻
C.租佃关系开始出现
D.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