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试卷《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预测(2017年强化版)(四)
2017-11-10 14:43:1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
1、选择题 明中叶以前代表手工业生产技艺最高水平的是 A.民营手工业高*考*资*源*网 B.家庭手工业 C.手工工场 D.官营手工业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农业文明,环顾世界,在所有的农业文明中,惟有中国文化发展得最细密、最精致、最富于情趣。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农业文明可以与它匹敌。
 材料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便属在所县.” ——桑弘羊《盐铁论》 材料三 郡城之东,皆习织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桥。什佰为伍,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676引《苏州府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4分) (3)材料三中“匠”与“主”之间的关系怎样?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关系”发展缓慢的政策原因。(8分)
参考答案:(1)以小农户个体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分) (2)因素:儒家 “重义轻利”的观念。(2分);推行盐铁专卖,与民争利(2分); (3)雇佣 和被雇佣的关系。(2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2分)清政府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4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提取材料信息。 第(1)问,概括基本特点,首先提取材料信息,“耕织图”体现了精耕细作的模式,“五谷六畜图”体现了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结合;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以小农户个体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等角度回答即可。 第(2)问,概括原因,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材料“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体现的是儒家 的“重义轻利”观念;“…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便属在所县”体现了封建国家推行盐铁专卖,与民争利。 第(3)问,“匠”与“主”之间的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反映的实质问题是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原因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可从“清政府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缺少市场、资金、劳动力”等角度解答。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商业和手工业?小农经济、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
本题难度:困难
3、综合题 (14分)在传统社会中,自耕农(注:指自己耕种自己土地的农民)是社会的基础,他们的生存状况,事关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国家历来关注自耕农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统治者长治久安的良策,当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历代统治者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摘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 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出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摘自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卷59. 材料三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相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极荒活民书》 请回答: (1)自耕农阶层在中国最终形成于什么时期,它是谁直接剥削的对象。 (4分) (2)根据材料一分析国家为什么要关注自耕农的存在? (2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古代社会中有利和不利于自耕农生存的因素。(4分) (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耕农经济的结束成为必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和英国结束自耕农经济所采取的措施和影响。(4分)
参考答案:(1)春秋战国 ;统治者(4分) (2)自耕农是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赋税和徭役的保证。(2分) (3)有利:传统社会初期的政策扶持。(2分) 不利:政府的沉重的赋税徭役负担;自然灾害;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2分) (4)中国:1953—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束,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英国:16世纪英国开始的“圈地运动”,使自耕农逐渐在英国消失。“圈地运动”加快了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促使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4分)
本题解析:第(1)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第一问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或称个体小农经济应运而生。第二问自耕农是统治者直接剥削的对象。第(2)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可知自耕农是是赋税和徭役的保证;根据“‘稳定小农’是统治者长治久安的良策”可知自耕农是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第(3)题有利因素:根据材料一“历代统治者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可知传统社会初期的政策扶持;不利因素:材料二指出了封建国家赋役沉重,出现自耕农逃亡;材料三指出自然灾害导致自耕农破产。封建国家依赖自耕农的存在,但是封建国家的残酷剥削,导致自耕农的破产。第(4)题,中国结束小农经济的事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1953—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影响答农业改造的影响。英国结束小农经济的事件是16世纪英国开始的圈地运动,使自耕农逐渐在英国消失。圈地运动加快了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促使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英国的自耕农经济·圈地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乾隆时期,苏州地区“佣工之人,计日受值,各有常主。其无常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唤”。这种情况说明了 A.苏州失业人数较多 B.清朝对人身的控制较为严格 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D.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速度下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汉代时市的长官称“市令”或“市长”,南北朝时设有“草市尉”,唐代州县设市日益普遍,唐宣宗七年(853年),“废州县市印”,五代以后市司机构再也没有恢复。对上述史实解读正确的是 A.从汉代开始起政府对市进行了直接管理 B.南北朝时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 C.“废州县市印”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政府最终放弃对市的管理是在五代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