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试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2017-11-10 14:45:5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判断题 加强思想控制是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儒学因此而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据此回答13~18题 小题1: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 小题2: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
小题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本质上的共同点是
A.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B.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
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小题4:我国封建社会国家最高学府——太学最早设立于
A.汉高祖时期
B.汉文帝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
小题5: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欲长安投考太学,他作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
A.《诗经》
B.《春秋》
C.《韩非子》
D.《礼记》
小题6:儒家思想能够长期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从根本上是因为
A.它适应了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B.它的德治和爱民思想深入人心
C.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崇
D.它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华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D
小题5:C
小题6: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有人说:“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是既矛盾又统一的。”他们的政治主张中,有何矛盾之处?原因是什么?他们的政治主张又是对哪些历史现象的反映?儒法两家后来是怎样统一起来的?简要分析统一的根源和影响。
参考答案:(1)矛盾及成因:①矛盾:儒家主张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实行仁政,放宽刑罚。而法家主张实行法治,要求臣民遵守法律,用严刑峻法来镇压人民反抗。②成因:适应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潮流,在意识形态领域儒法两家分别从各自代表的不同集团利益及各自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提出的。
(2)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争给人民加重灾难,故儒家提倡仁政;因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兴起,中央集权软弱,导致七国并立,故法家强调要进行政治改革,提倡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
(3)统一过程:秦统一后,运用和发展了韩非的理论,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汉武帝时董仲舒发展了儒学,提出了“大一统”思想,用神权来维护君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根本目的上与法家思想主张中“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一致的。
(4)根源和影响:秦汉时前,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要求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影响:儒法两家统一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为其确立巩固提出了理论依据和思想保证。但后用逐渐导致了阶级矛盾激化和限制思想科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进步。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第(l)问“矛盾及原因”,实际上是要求答出儒法两家不同的思想主张.再结合历史背景分析问题的不同立场.即成因。第(2)问的“反映”,实际上是产生儒法不同思想主张的社会背景。第(3)问中的统一过程,只要理清从秦始皇应用法家理论到汉武帝尊儒尚法的变化即可。最后一问“统一的根源和影响,”应从巩固“大一统”需要出发去分析根源.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去分析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有学者认为:“西方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赢家,第三世界却可悲的扮演着输家的角色。”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间的贫富分化②经济区域化完全阻碍了全球化的实现
③经济全球化加强了西方国家的经济优势④发展中国家必须全面实现西化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资料一:欧阳修为范仲淹作神道碑,记述他的生平和政绩,却未提到建设义庄的事。
资料二:钱大昕在七律范文正公祠中有云:「义田遗泽尚如新,古貌依稀佛地人」,「未登宰相输琦弼,已到真儒继孟荀」。
资料三:民国吴氏宗谱的家训有云:「子孙贵盛,家门之幸。当思范公,顾恤同姓。」
请依据这三条资料,选出适当的叙述
A.范仲淹建设义庄这件事,当时的人并未如后代的人们那样的重视
B.资料二与三高度评价范仲淹的义庄,反映宗族义田在宋代以后得到发展
C.清代与民国人们念念不忘范仲淹的义庄,是因为宗族义庄盛况不再,希望回复古制
D.钱大昕对范仲淹的评价采保留态度,认为他的政绩不如韩琦、富弼,只会发表空洞的议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A欧阳修与范仲淹同时代,但欧却未提及,反而清代的钱大昕和民国的吴氏宗谱提及;C资料二、三之内容看不出来;D是称赞; 故答案为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近代历史演进的最重要的结果之一,就是农牧对峙不再成为中国历史的主题,中华民族由自在的民族转变为自觉的民族。近代以前,中华民族处于自在的民族状态。历史上中国范围的民族关系,在经济文化趋于一体化的同时,往往出现政治上的分化与隔离倾向。这是与农牧对峙格局密切相关的。农耕地带,基本上是汉族聚居地区;游牧地带,则基本上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而数千年交融形成的内在联系和一致性,由于当时在中国范围之外还没有出现一个真正足以威胁各民族共同利益的力量,中国各民族尚不能对之有自觉的认识。
西方势力的到来,中国被纳入世界范围之中,表现为农牧对峙形态的中国国内的民族矛盾,不再成为历史的主题,而让位于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即中国民族与外国民族之间的矛盾。为反抗外来侵略势力的压迫,中国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利益的一致性变得突出起来,统一性空前提高。中国“大一统”的领土主权意识和整体民族精神逐渐得到自觉的体认,作为中国范围各民族之“共名”的“中华民族”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人内求团结,外争独立于世界的一面旗帜。
——甘霖《变局——前11世纪以来至21世纪中国区域发展与社会变迁》
评述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华民族”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观点:近代中华民族由自在的民族转变为自觉的民族。近代“中华民族”成为中国人内求团结,外争独立于世界的一面旗帜。
本题解析:本题首先要概括出材料中的观点,即近代中华民族由自在的民族转变为自觉的民族;依据材料第一段内容,可以概括出近代以前,中华民族处于自在的民族状态,民族关系主要是国内的农牧对峙状态;此段论述可结合所学的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实进行论述。材料第二段内容,可以概括出随着西方列强的到来,反抗外来侵略使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统一性空前提高,各民族团结反抗外来侵略的整体民族精神觉醒;此段可结合近代以来各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史实进行论述。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