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 ]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时间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远。……近20年来,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1)据材料一,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8分)
材料二?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2)据材料二,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4分)
参考答案:(1)保守,近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激进。(6分)
保守:借助儒家思想;单纯依靠皇帝;不敢反动群众。
近代化一环:开国会、定宪法、兴民权,或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宣传西方民主思想。
激进: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缺乏改良的社会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充分的思想动员。(2分,只能选其中一个方面赋分)
(2)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或偏见),影响历史真实。(2分)第一手材料,应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2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从材料提取相关信息不难归纳,第二小问,选择一种观点进行作答,做到论从史出,自圆其说即可。保守就从维新变法的局限性去分析,近代化则从政治的民主化角度去作答,激进则从其超越经济基础角度来讲。(2)这两部文献都是事件的当事者所著,难免带有主观色彩,应该仔细的辨别。史学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问题。应该注意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相结合,多方考证。
点评: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上层发动的一场变法运动,是在外国列强侵略不断的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进行的。在维新运动中,维新派颁布了一系列措施法令,希望能在短期内改造中国,但是并未设立相应的配套措施,急于求成,最终导致矛盾尖锐激化,最终反动势力发动了政变,扼杀了维新变法运动。关于历史研究的问题,历史研究分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史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史料来对待,但是必须谨慎使用。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
[? ]
A.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B.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毛泽东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A.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
B.国共两党进行第一次合作
C.抗日战争即将胜利
D.新民主主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尽管康有为为中国社会选择了变法维新之路,但当时的中国社会并没有选择康有为。康有为……没有与之相应的物质力量。”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
A.变法不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
B.维新派缺少自己的武装力量
C.康有为缺乏变法的必要资金
D.变法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其重点是强调康有为之所以变法失败是因为“没有与之相应的物质力量”,强调的是“物质力量”,所以答案为D。
点评:此题较简单,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主旨意思。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