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 初试
| 二试
| 三试
|
明经
|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 答时务策三道
|
进士
|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 作计、赋、文各一篇
| 作时务策五道
|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三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四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4分)
(2)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4分)
(3)依据材料三、四,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2分)
参考答案:(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4分)(答三点即可)
(2)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4分)
(3)被西方国家借鉴;促进社会重学风气。(2分)
本题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归纳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反映了科举制延续时间长;“历代踵行,时加修正”反映了科举制不断发展完善;“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反映了科举制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
第(2)题 ,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归纳能力。从材料表格可知:明经科考查士人的识记能力,进士科考查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的能力 。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归纳,概括能力,材料三主要说明科举制自身优势明显,被西方国家借鉴;材料四文字内容显示科举制能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考点: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从隋朝创立直到清朝被废除,实行了1300多年。科举制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保证了官吏来源,能够吸引有素质的人才参政,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答题一定规范,必要的文字说明得有。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启创立的王位世袭制一直影响到(?)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建立
D.清朝灭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启创立的王位世袭制等于确立了最高统治者世袭的制度,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中国的封建王朝结束,也就是清朝灭亡,之后的最高统治者都是通过选举的形式继任的,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唐、宋时期,在鄂西民族地区推行的羁縻政策,到宋元交替时期,逐步发展为土司制度。土司制度既是集历代王朝治理经验之大成,也是在宋代羁縻政策的基础上直接发展而来的。土司制度的意义在于羁縻勿绝,承认少数民族世袭首领的地位,给予官衔,以实行间接统治。
材料二:元代土司制度弊病甚多,土司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叛服无常,长期骚扰与之接壤的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战争,为此明清统治者大多主张改土归流,即在条件成熟的地方,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尤其是康乾盛世时期,国力强大,中央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加强对少数民族管理。
(1)根据材料一回答,羁縻政策的实质是什么?(3分)意义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明清实行改土归流的原因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1)实质:以土官治土民。(以夷治夷、笼络控制)
意义:维护边疆安全、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各民族的交流)
(2)原因:①国家实力强大;②土司残暴;③威胁中央与周边。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羁縻政策”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政策,但是对于“土司制度”学生是熟悉的,所以从“土司制度”的实质就可以看出“羁縻政策”,因为“土司制度”的前身就是“羁縻政策”,所以结合材料中的“土司制度”实质和意义就不难回答出“羁縻政策”的实质和意义分别是“以土官治土民”和“维护边疆安全,促进国家统一,加强对边疆的管理”。
(2)明清实行改土归流的三个原因从材料中均可以直接找到,例如,土司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叛服无常,并不听从于中央的管理、国力强大,中央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加强对少数民族管理均是可以作为问题的答案的。本题是一个典型的从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题目,这种题目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机率是非常低的,所以在平常要做一些高质量的题目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羁縻政策?羁縻政策的实质和意义;历史上重大改革?改土归流?明清实行改土归流的原因(课标外)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明世宗实录》载:“先是都察院差御史巡盐,(皇帝)批答稍误,以未下阁臣票拟也。刑科给事中黄臣谏曰:‘我朝设立内阁,……凡百章奏,先行票拟。今使内阁虚代言之职,中贵肆专擅之奸,关系匪轻,渐不可长。容臣封还原本,以重命令。’疏入,即改批如制。”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阁臣票拟严重制约了皇权
B.内阁地位较明初大为下降
C.内阁成为法定的决策机构
D.皇帝批答须先经内阁票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即可得解,材料“先是都察院差御史巡盐,(皇帝)批答稍误,以未下阁臣票拟也。”“我朝设立内阁,……凡百章奏,先行票拟。”“今使内阁虚代言之职,中贵肆专擅之奸”,反映皇帝批答须先经内阁票拟,所以D项符合要求;上述材料也反映了内阁地位较明初大为上升,所以B项说法跟史实不符;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过于夸大阁臣票拟权利;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表达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君权和相权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一对基本矛盾,封建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采取的措施是( )
①秦朝三公九卿制 ②唐朝三省六部制 ③北宋设三司使 ④元朝行省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