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伟大的湖南农民暴动,不但惊吓了资产阶级、地主军阀,甚至惊吓了共产党的指挥者,那时正是各地共产党员群众力争这个运动的发展,......然而中央受着国民党领导的恐吓犹豫的影响,不能提出革命的行动纲领来解决土地问题。?
摘自《中共八七会议告全党党员书》
材料二: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
摘自李立三《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1930年6月)
材料三: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摘自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
回答:
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一、三,概括材料二所提出的革命方案在领导力量、道路选择方面有什么进步或局限;(6分)指出该方案产生的背景及其具有局限性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领导力量:要求改变由国民党领导民主革命的局面,由中共领导,但仍不重视农民运动;道路选择: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彻底的民主革命,但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发展工人运动,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6分)
背景:大革命失败,国共合作破裂;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4分)
原因在于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不足。即强大的敌人占据着中心城市,广大的农村是敌人的薄弱环节。(2分)
本题解析:从材料一可以得出领导力量由中共领导,但是由于受到国民党的恐吓仍然不重视农民运动。从材料二把城市和乡村分别比作头脑、心腹和四肢,从“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可以看出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由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标志着大革命失败,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使得中共认识到了国民党的反动面目,决定采取武装割据。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当时提倡“这两位先生”的进步意义,体现在:
①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 ②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③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④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入
[? ]
A、②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艰难。……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抗拒的。”这种“潮流”是指:
[? ]
A、民族解放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民主与科学
D、社会主义革命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欲行立宪政治,必先去专与争”,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这表明李大钊
[? ]
A.能够批判地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B.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相矛盾
C.未能摆脱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D.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这首诗名为《相隔一层纸》,作者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刘半农,发表于1917年《新青年》4卷1号。这首诗反映出
①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是早期白话诗的特点之一
②早期白话诗在写作上讲求“真率”与“质朴”
③揭示了贫富差距,阶级对立,反映了诗人对不公平制度的抨击
④“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
[?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