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材料一: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刘秀下令清丈田亩和重新登记户口。但是,地方上的豪强贿赂地方官员,隐瞒田亩和依附农民人数,而把农民的房屋房屋院落当作田亩丈量,引起农民的反抗。刘秀得知内情后,下令对贪官严厉追查。查出刚升任大司徒(丞相)的欧阳歙任汝南太守时贪脏一千万钱;河南尹张汲、诸郡太守等十余人,皆下狱处死。
材料二:光武帝调郭汲任颖川太守,他到任后,得知赵宏、召吴占山为王,手下有数百人,这些人不仅影响当地治安,还分伙到江南和北方作案。郭仍派人说服他们下山;然后遣送他们回到各自的家乡,安心耕种土地。然后上奏皇帝,说自已擅自放回招降的盗贼。光武帝没有怪罪他。赵宏、召吴在外地同伙得知这一消息,都很佩服郭仍的威望和信誉,纷纷从南方或北方回来,向郭汲投降,郭仍也安排他们回乡种地,对以前的罪过不予追究。
材料三:南阳太守杜诗,为官清廉公正,在任期间,兴利除害,百姓安乐。他发动南阳人兴修水利,大量开垦荒田。南阳郡内,家家衣食丰足。人们把他比作西汉元帝时的召信臣,南阳流传着称赞他的歌谣:“前有召父,今有杜母”。他还“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回答:结合材料从目的、措施和客观作用方面评述光武帝时期的吏治。
要求:概括成文,限150字,最多不超过180字。
参考答案:目的:东汉建立后,为了巩固政权,必须恢复和发展经济,而社会环境的安定是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保证。为此,必须大力整顿吏治。
措施:光武帝整顿吏治的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严惩贪官污吏,如大贪官欧阳歙、张仍等十余人,皆下狱处死,毫不姑息。二是任用清正廉明的贤臣郭仍、杜诗为太守,安抚农民,恢复和发展生产。
客观作用:经光武帝多年努力,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
本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依据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分析和评价问题的能力。该题为“小论文”式评析题,首先应弄清上述三则材料产生的历史背景。东汉政权是王莽改制使社会矛盾激化,引发了绿林、赤眉起义,推翻王莽统治后建立起来的。战乱使社会动荡、生产破坏,不利于东汉政权的巩固,据此可得出光武帝整顿吏治的目的。三段材料都反映了光武帝整顿吏治的措施,可分条去归纳:材料一是严惩贪官酷吏;材料二、三是任用公正廉明的贤臣;而材料二又侧重安抚农民,材料三侧重发展生产。“客观作用”难度不大,联系教材回答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中,你看出了怎样的发展轨迹
①门第族望;②世卿世禄;③考试选拔;④举才荐能
[? ]
A.②①③④
B.②④①③
C.④①②③
D.②①④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其弊端日益明显。这主要表现在
①考试内容狭隘?②考试模式僵化?③能力要求单一?④考试公平性缺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解释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文章格式为八股文,不能随意发挥。①②③符合题意,在考试公平性上没有变化,排除④选A。
点评:科举制度是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明朝之前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明朝之后的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19分)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科举制度选拔的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 (?)
A.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B.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存在的基础
C.是十分完美的人才选拔制度
D.不利于政局稳定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题干: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可知是指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B不对,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存在的基础是郡县制;C错在“十分完美的”说法,因科举制也有其局限;D说法错误,科举制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点评: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中央不断加强对选官与用官的控制:1.汉行察举制,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中央与地方各行其权。2.魏晋南北朝行九品中正制,选官与用官为世家大族垄断。3.隋唐至明清行科举制,选官与用官为中央政府控制。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