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历史观点的辨析——鸦片战争的缘起?

问题:
(1)“危机加剧”是因为“中国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引起的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士以为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这一“目的”的实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略”(言之有理即可)。
(2)马士认为中英战争的目的是维持中英双方长期的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维持中英之间的正常贸易。这一目的的实质是:将中国纳入英国的世界殖民体系,变中国为英国的原料来源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与辛亥革命相比,五四运动主要新在①促进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②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③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④得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A.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排除③;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故排除④,所以答案选择B项。
点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此,对于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不同,也就是区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另外,由于钓鱼岛问题,爱国主义又一次成为全民族的共识,因此,对于五四运动更要注意从此角度进行命题。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1961年写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的“会”是指(?)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国民党“一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说明了中共一大发生在1921年,其中有革命元老南湖泛舟的史实,所以答案选A,B发生时1922年,C发生在1923年,D发生在1924年,均与中共一大1921年时间特征不符。
点评:高考中对中共一大的考查主要涉及到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中共一大的内容,①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③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④成立领导机构中央局。其二,中共一大的意义,①中国共产党“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②中国出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③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辛亥革命探究(14分)
材料一?“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1911年11月22日,重庆革命党人与起义新军结合,夺取了清廷在重庆的地方政权,宣布成立蜀军政府。重庆辛亥革命可谓“一次成功,兵不血刃”。 这也很好地诠释了这次“微流血”革命。(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材料三? 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回顾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质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问题:
(1)根据材料,简要分析说明辛亥革命“微流血”的内涵与原因。(4分)
(2)徐中约指出的问题在民国初年有什么表现?你认为这一问题的产生与辛亥年“微流血”革命又有什么内在的联系?(4分)
(3)根据材料三,从革命党人的角度,孙中山在哪几个方面分析了1912年“让渡政权于袁世凯”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1)内涵:革命发展迅速,清朝迅速灭亡揭示了其失去民心,没有剧烈的社会动乱,人员伤亡小。(2分)清政府腐朽衰败之极、革命势头迅猛、掌握了清政府军政大权的袁世凯迫使宣统帝退位,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和平让渡政权于袁世凯。(2分)
(2)表现:北洋军阀专制、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民主共和制度破坏殆尽。(3分)联系:革命并未彻底铲除帝国主义及各种封建势力等。(1分,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3)原因:革命党人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和社会动荡;(1分)同盟会组织涣散,对革命认识不清;(2分)客观上受形势所迫,不得已与袁世凯所代表的帝国主义、封建反动势力相妥协。(3分)
本题解析:(1) 内涵:从材料一中“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和“一次成功,兵不血刃”等信息可以得出结论。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的“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和材料三中的“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可知原因有二:一是清政府方面的,一是革命派自身方面的。
(2)表现:应该结合所学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现实去回答:一个是从统治者和政局角度,一个从革命派想要建立的民主制度角度。内在联系:应从革命的不彻底角度回答,即辛亥革命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仍然存在。
(3)根据材料三回答,要求仔细阅读材料,寻找有效信息来回答。根据材料中的“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等信息可以依次得出其原因是“客观上受形势所迫,不得已与袁世凯所代表的帝国主义、封建反动势力相妥协”、“同盟会组织涣散,对革命认识不清”、“革命党人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和社会动荡”。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一评论体现出义和团运动的最主要意义在于
[? ]
A、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其灭亡
B、充分展示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精神
C、粉碎了帝国主义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企图
D、推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