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征伐四夷,国用空竭,兴利之官自此始也。……元封元年,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管天下盐铁。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
——《通典·食货典》
材料二 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宜假以钱货,继其用之不给,使(转运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余而移用之。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亡,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矣。
——《宋会要辑稿·职官》
(1)根据材料一、二,从背景角度比较西汉与北宋实行均输法的相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均输法实施的作用。(9分)
参考答案:
(1)背景: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旧制存在诸多弊端;市场物价不稳定。(6分)
(2)原因:抑制(防止)商人垄断市场操纵物价;节省购物钱钞和运费(节省开支);减轻人民负担;保证朝廷在物资方面的需要;(以上各2分,共8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1分)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国用空竭”、“ 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可以得出都面临财政危机;依据“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 典领之官,拘于弊法。”可以得出旧制度存在的弊端,依据“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 去重敛,宽农民”即可得出市场物价不稳定.
(2)依据材料“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亡,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矣。”一一对应,归纳即可得出抑制(防止)商人垄断市场操纵物价;节省购物钱钞和运费(节省开支);减轻人民负担;保证朝廷在物资方面的需要;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在王安石变法中,限制官僚地主特权的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保甲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反映了
A.王安石为人刚正
B.王安石主张学以致用
C.王安石历史责任感强
D.变法决心坚定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了解一定时期的思想内容一定要注意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了解“三不足”思想内容是“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了解变法的背景是遭到反对派的强烈反对形势下出现的。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倡言“先天下之忧而忧”。为解“天下之忧”,他采取的改革措施是(?)
A.裁并机构,强干弱枝
B.改革科举,废明经科
C.方田均税,减轻徭役
D.严格考核,限制恩荫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核心,其中包括严格官吏的任用与考核,限制恩荫,故选D。改革措施中虽有裁并州县的内容,但并未包括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强干弱枝”,B、C属于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北宋“冗官、冗费”局面的出现,从反面证明了(?) ?
A.官越多,工作效率越高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利小弊大
D.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宋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中央到地方实行分权,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但造成了“冗官、冗费”的局面,这说明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B项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