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平均关税水平从15.3%下降到9.8%,开放了10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这是一个关于全球最开放市场的成长史。”这句话最可能出自
[? ]
A.《第三世界将我们抬进联合国》
B.《入世十年,中国改变自己,影响世界》
C.《APEC,我们来了!》
D.《“万隆精神”彰显时代意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希腊民主制和罗马法共同的本质特点是
A.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都极力维护奴隶制
C.都特别保护男子的政治权利
D.外邦人均无政治权利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不管政治体制还是法律都是维护统治的工具。当时希腊和罗马都是处在奴隶制时代,因此共同的本质特点就是维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统治。故选B。A项错误,只是适用罗马法;C项错误,应该说公民的权益;D项不是本质上的特点。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希腊民主制的本质。希腊民主制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外邦人和奴隶等都没有民主权力。罗马法也是维护公民权的,在共和制时期只是在公民内部适用。到了帝国阶段,公民法才发展到万民法。但是依然不适用于奴隶。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材料一?“其核心是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这些项目遍布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等各个方面,搭起了我国整个工业化的骨架,因此国人也称之为工业化奠基之役”。
——《从赶英超美到坚定改革开放》
材料二? 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他们。”
——人民网
(1)材料一中的工业化奠基之役指的是什么?有何意义? (4分)
(2)材料二中,15年中“做对了”的事和“一些错事”分别有哪些?(8分)
(3)根据以上材料,在经济建设方面你有哪些启示?(2分)
参考答案:(1)一五计划(2分);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起步)(2分)。
(2)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八字方针(4分,答对其中4点即可);大跃进,人民公社(4分)。
(3)坚持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发现不足,及时调整。(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从而使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故B项是正确的;A项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备体现了专制主义不断加强;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经济联系不大,故CD项不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指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贵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
材料2? 1958年刘少奇在八届二中全会上,所作的报告指出:“在整个过渡时期,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国内仍然存在着两个剥削阶级”。
材料3? 1982年彭真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草案的报告》中指出:“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并且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激化”。
回答:
(1)材料1的观点是否正确?原因何在?
(2)材料2的观点较之材料1有何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有何重大影响?
(3)材料3的观点是否正确?“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分别是指什么?举出“可能激化”的典型事例。?
参考答案:(1)正确。1953年土改完成,彻底消灭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逐步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
(2)从理论上修改了中共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认为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中央对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理论根源,乃至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文革发生。
(3)正确。国内的因素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国际的影响是指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策略。
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
本题解析:本题围绕建国后我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组织材料,题目难度不大,与教材联系密
切,但对学生辨析史实和理解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在辨析每则材料时,要放到每个材料所处的历史背景下去认识,以能否推动生产力的恢复、发展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为依据。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