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
A.募役法和保甲法
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
C.将兵法和均输法
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与生产有关的是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青苗法使农民的种子有保障,农田水利法使土地面积扩大,可灌溉的水源增加,有利于农业增产,选B;其他各项都有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作用,但与生产无关,故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 )
A.辽、西夏的威胁
B.土地荒芜、水利荒废
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D.官僚地主隐匿田产逃税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辽、西夏的威胁、B.土地荒芜、水利荒废、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D.官僚地主隐匿田产逃税都是社会危机的问题,但其中最关键的应是经济问题。故此题应选C项。
点评:王安石变法是封建社会中期封建地主阶级调整社会内部矛盾、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有利于社会进步。但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注定改革必然失败。注意理解掌握其多个领域的改革内容及作用,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认识王安石变法的精神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宋太祖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形成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由此得出的教训是(?)
A.加强中央集权势必增加官职和官员数量
B.募兵和养兵的举措可以缓和农民反抗
C.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障
D.改革必须提高办事效率,实行精兵简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背景的理解能力。冗官、冗兵、冗费指的是官多、兵多和费用高。从中我们得出的教训应该就是提高办事效率,实行精兵简政。所以选D。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
参考答案:(1 )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 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 )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 (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 )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下列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积贫——富国
B.积弱——强兵之法
C.“三冗”——取士之法
D.保证时间——免役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取士之法主要是针对“三冗”中冗官现象而提出的解决办法。并不针对冗兵、冗费问题。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