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与下图这一结果有直接关系的是

[? ]
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请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9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发展,发展很明显。”
——《邓小平文选》
(1)指出材料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2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十年发展”是如何冲破“波折”,在国际民生方面以得巨大成就的?(4分)
材料二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明确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对证券、股市的看法。(3分)邓小平南方谈话影响下的中共十四大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2分)
材料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泰州某服装企业转变经营策略,积极与欧洲某跨国公司展开合作,企业以来料加工为主,由外商提供商标 、款式、纸样稿进行加工,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每出口一件衬衣,获利0.3美元,企业效益明显提高,但外商从每件衬衣中获利约3美元。
(3)材料反映了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中国企业怎样的发展情况?请你为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建言献策。
参考答案:
(1)波折:文化大革命(2分)如何冲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的伟大转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4分)
(2)看法:证券、股市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主张在中国进行经营模式的改革;改革允许出现错误,但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3分,言之有理也可得分)问题: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3)情况:参与国际合作,企业效益提高;单纯靠加工订货,获利微薄。(2分)献策:发展自主品牌产品;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核心竞争力;遵守规则,努力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任答两条得4分,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史实再现能力。依据所学知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巨大,但也存在重大失误,当然最大失误还是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发展”很多,但关乎国计民生的还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本题考查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从材料“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可以看出邓小平的认识,认为股票等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社会主义也可以拿来用。即使证明有问题,关了就是,没有什么大不了。解决了市场经济的认识的问题。
(3)材料四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企业效益提高;单纯靠加工订货,获利微薄。为走向国际的中国企业建言献策也就是考查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我国的应对措施。中国本土企业面对经济全球化,应该着手发展自主品牌产品;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核心竞争力;遵守规则,努力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等。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百年“张裕”见证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1994年公司进行了企业制度改革,全面建立现
代企业制度。这直接得益于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中共十二大的召开
C.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D.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为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为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那么,“箭头”在今天看来最为恰当比喻是?
A.深圳
B.珠海
C.海南
D.浦东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注意分析,箭头应该在弓的中间位置,因此符合题意的应该是上海的浦东,1990年国家开发开放浦东。ABC在位置上不对。结合四个选项的开发的时间,可知选择D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右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图片信息内容显示中国当时实行粮票制度,这是典型计划经济特征的表现,即生活资料不能自由流通必须通过计划定量供应,答案选B,A C D三项仅仅是计划经济的表现而非实质,不符合题意。
点评:建国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是高考中的常考点,内容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尤其是第三项内容又可分为三个阶段:1956~1966年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的巨大破坏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阶段特征在学习中必须牢固把握。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