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
A.罗马共和国建立
B.公民法出台
C.《十二铜表法》发表
D.万民法颁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公元前449年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汉武帝时期,为了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的制度是指
A.征辟制
B.察举制
C.军功爵制度
D.科举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时间“汉武帝时期”,察举制虽然时间符合,但是是自下而上选拔人才,与题意“自上而下”不符;军功爵制度流行于战国时期的秦国;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创立。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1)据材料一概括三代与秦在任用官员方面的区别,并由此分析职业官僚制度形成的历史进步性。(10分)
(2)据材料二,说明明代科举考试与唐宋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10分)
参考答案:(1)区别:三代时期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由贵族兼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秦国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不能世袭(成为职业官吏)。(4分)
进步性:打破贵族世卿世禄制特权;利于选拔优秀的人才;增强国家的管理能力;(6分)
(2)区别:明代科举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试专用文体为八股文。(4分)
影响:加强了专制皇权;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6分)
本题解析:(1)第一问,有关于概括三代与秦在任用官员方面的区别问题,解决本题首先需要明确三代与秦代的选官制度分别是什么,然后再对比的过程中得出结论。有关于分析职业官僚制度形成的历史进步性的问题,本题可以转化成秦确立的官僚体制的进步作用来回答,官僚体制的优势非常明显它可以选择出优秀的人才来管理国家。
(2)第二问,有关于说明明代科举考试与唐宋的主要区别的问题需要从材料中逐一归纳出。材料中的的“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表明明代的科举制的取士方式的变化及考试内容的变化。有关于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的问题,需要从两个时期的社会现实的不同来分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代的君主专制的加强·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变化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 职位
| 基本职权
|
明中叶后
| 内阁首辅
|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 军机大臣
|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8分)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
(1)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2分); 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2分);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2分);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2分)。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削弱,皇权加强(2分)。
(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危及君主的统治。(4分)
(3)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2分);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2分)。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2分)。
本题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从秦朝到明清宰相的权力逐步被削弱,皇权逐步加强,直至顶峰。本题材料是新背景,但考查的内容仍以君权与相权关系为主,第(1)问,四位帝王在对待相权问题上措施不一,联系史实可知,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 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但四人措施的实质上都是削弱相权,扩大君权回答;第(2)问要注意关键词“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意思是宰相有权往往会危机国君的统治;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是宰相的原因回答
考点:君权与相权关系
点评:本部分知识作为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是考查的重点内容。从题型上看,该考点的命题多以选择题为主也有材料题。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多样,注重文字史料或图片,有些试题的切入点比较新颖,从内容上看,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较多。从考点分布上看,分布广泛,但重点突出。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均有考查,但考查的角度并不相同。如宋代官制;有时也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和地方行政区划等处入手。
本题难度:困难
5、综合题 著名史学家钱穆曾说,我们中国人是政治的天才,“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败。直到今天,我们得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 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
请回答:(1)请举一二例“优良的政治制度”,并说明它们是怎样“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的?(6分)
(2)概要指出所举政治制度中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内容,并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1)(6分)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2)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和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完善。
或:巩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4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在古代的中国“优良的政治制度”当然是很多的,但是一定要注意这个“优良的政治制度”必须“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有关的。可以举例为: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还可以举例为: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从而也就确保了“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
(2)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内容一定要注意必须从第一问中所列举的政治制度出发来展开论述。例如,郡县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而中央集权制度则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和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完善。再例如,三省六部制度确立于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度的优点是非常明显的,能提高行政效率,能最大限度的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或:巩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