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材料一? 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指出:“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材料二?据报道,吕秀莲在当选台湾政权副总统那一天,即对外表示,台湾和大陆“在血缘方面,在历史上是远亲,在地理上是近邻”,“台湾,中国,一边一国”。不久,吕秀莲接受香港一家无线电视台的专访,不仅重弹其“无亲近邻”老调,更顽固声称“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海峡两岸是“两个华人国家。”
材料三?据《中国外交》记载,1971年10月,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驱逐了台湾当局的代表,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和一切合法权利。截至目前为止,世界上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有160多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些国家都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为建交先决条件的,而且它们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诺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处理与台湾的关系。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构想。这一构想的运用成功
地解决了什么问题?
(2)据材料一、二,指出他们的根本分歧。
(3)近代史上,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台湾?
(4)你认为当前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哪些有利因素?
参考答案:(1)“一国两制”。使中国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问题得以成功解决。
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是否承认一个中国)。
英、法、美、日
(4)改革开放,国力增强;“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
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
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本题解析:此题三段材料围绕“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条件及阻碍台湾
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注时事热点。考查学生对有关
台湾问题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以及准确提炼材料有效信息,进行比较、归纳、综合
等方面的能力。第一问注意分析材料内容“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就不难得出“一国两制”。第二问从吕秀莲说台湾和中国是“两个华人国家。”可以得出,第三问侵略过台湾的国家,要引导学生回忆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侵华示意图,可知道英、法曾侵略过台湾。第四问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国际关系等方面进行归纳。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2分)
材料三: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1)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3分)
背景: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4分)
(2)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2分)
(3)特点:多元性(兼收并蓄)。(2分)
原因: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4分)
(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2分)
本题解析:第(1)问,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由材料中“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分别对应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治国主张,再结合百家争鸣的背景回答即可。第(2)问,考查阅读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可知董仲舒强调“大一统”,“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可知董仲舒糅合了道家、法家等多学派的思想。其思想的影响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可知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多元性(兼收并蓄);再结合政治、经济和对外政策等原因分析。第(4)问,解题本问需要结合前面问题的解答分析理解归纳,依据前三问得出寻找规律,得出结论: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丰富。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我们有“一国两制”,也有“九二共识”。这两者的共同之处有
①均以尊重历史和现实为基础
②均由中国中央政府提出,发展为法律文件
③均以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④均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实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对于“一国两制”,和“九二共识”的共同之处,依据所学知识,①③④说法是正确的;②表述是错误的,“九二共识”不是中国中央政府提出的,而是在1992年11月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史称“九二共识”。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0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祖国统一大业取得了重大进展。下列有关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③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祖国?④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④③①②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注意时间排序,①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②是1979年,③是在1997年、1999年;④是在1992年,因此选A。
点评:本题属于排序型选择题,要求将题干所列内容(时间先后、空间方位和主次大小等)根据题意的需要重新排列顺序。其目的在于检测应试者对时空和历史概念的把握情况。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72年中美在上海发表的《联合公报》中声明:“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这主要针对的是
A.法国重返越南,东南亚局势紧张
B.苏联在亚太地区实行扩张政策
C.国际恐怖组织在亚太地区频繁活动
D.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反映了中美两国共同声明反对任何一国在亚太地区推行霸权主义;制定外交政策的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结合所学知识,1972年中美两国关系缓和的背景原因之一是: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苏联陈兵中国的东北边境,中苏关系紧张。故这主要针对的是苏联在亚太地区的扩张。选B。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