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这个“它”指的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一边倒的方针
C.求同存异
D.独立自主的原则
2、判断题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蓬勃发展,主要表现为
①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的理论②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③完善了教育立法④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⑤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
A.③④⑤
B.②③
C.②③⑤
D.①④
3、判断题 有人说“30年代,到延安去,到太行去,到敌人后方去;40年代,到辽沈去,到平津去,到长江对岸去;50年代,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60年代,到山上去,到乡下去,到贫下中农当中去。”对以上解读正确的是
①30年代中国社会从阶级矛盾为主过渡到民族矛盾为主?
②40年代中国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③50年代中国工业化已经实现?
④60年代国民经济遭破坏,城市就业出现困难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20世纪初,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发辫,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到民国时期,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几次大的社会洗礼,节俭意识相对弱化。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对传统社会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
——《民国初至抗战前长江三角洲洋布与土布之争》
材料三?一位老市民看到熟悉的粮票,十分激动,动情地讲述过去的岁月:“当年买东西不像现在,什么都是用票,买米用粮票,买煤用煤票,……就连买件棉袄,还要用到棉花票。”1993年5月,粮票停止发行使用。副食品票证、布票、纺织品专用券、自行车券、缝纫机券等票证早已悄然淡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述20世纪初中国社会出现哪些新观念。(1分)这些新观念有何特点。(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观念生成的原因。(4分)
(3)材料三反映出当时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5、判断题 下图所示20世纪50年代的历史事件反映出

A.农村生产关系的不断变化
B.全国性土地改革的完成
C.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D.对私人工商业的改造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