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知识大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预测(2018年最新版)(四)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中的“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非礼,是无法也”表明荀子认为礼是法的指导原则,是法的统率,礼是法度的总纲和类推断案的依据。在荀子这里,刑规法度产生于礼义基础之上,制定法度必须以礼义为标准,它以礼包法,不主张严刑峻法,兼采众长,以礼为法之大分,类之纲纪;即要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的礼义来指导法的制定和施行,以救正它的偏颇,荀子援法入礼,实际上是把法家的法治纳入儒家的礼治系统,其核心仍然是以礼为主,其以礼制律的思想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礼学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有学者认为,法家对中国历史的负作用远远大于积极作用,这种在秦统一中国时期起过积极作用的思想和制度,越往后负面作用越明显。以下各项,符合此观点的是法家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家思想。依据所学,法家主张实行中央集权,提倡法治及历史使向前发展的,这对中国历史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但其所主张的君主至上、严刑峻法为君主专制的强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后世的消极影响深远。所以应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诸子思想·法家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学说主要是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董仲舒为江都相,董仲舒肯定会用自己的新儒学主张劝化刘非,即“君权神授”思想,董仲舒正式因为倡导“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神化皇权和强化中央集权才得到汉武帝的重用,所以答案选C,A项是道教学派的主张,B项是法家学派的主张,D项是程朱理学的重要内容,应该出现在宋代,这与材料中时间特征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有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下列各项对该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①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②结束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③削弱宰相职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④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紧扣题干时期“宋朝”,再根据组合式选择题选项结构来看,①②③④中排除一个即可,
③表述错误,宋代削弱宰相职权,但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年间军机处的设置。
考点:本题考查宋朝政治经济文化。
点评:组合式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有的题目经过一次排除可能还无法得出正确答案,则须经过多次排除,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前551-前479年) 图二(前179-前104年)
200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有一个别开生面的节目:对联集锦。山东和山西的对联是:山东上联:孔子仁,关公义,人文典范;山西下联:泰山日,壶口烟,天地奇观。山东人以孔子为骄傲,其实孔子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因为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已经渗透到中国人思维意识的深层,所以要了解中国,要了解中国文化,不能不去了解儒家文化。
(1)图一中历史人物是谁?其思想核心是什么?(2分)
(2)图二中历史人物是谁?其主要思想有哪些?此后儒学地位发生怎样的变化?(7分)
(3)图二中历史人物所在朝代的皇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在本质有何共同点?(1分)
参考答案:(1)孔子。(1分)核心:“仁”和“礼”。(1分)
(2)董仲舒。(1分)主要思想: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提出“三纲五常”的理论,发挥了仁政思想。(4分)
影响:儒学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分)
(3)共同点:都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1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第(1)问考查孔子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考查董仲舒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答案。第(3)问考查两位皇帝对儒学的态度。本质都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本题难度:困难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20世纪以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