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材料一?东汉桓帝延熹九年,罗马使者来到洛阳,东西方两大帝国第一次正式接触。唐高宗至玄宗时代,拜占庭帝国曾七次派使者来到长安。
材料二在近代世界贸易不断扩大的历史进程中,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命运引人深思。
1840年一位英国人说:“关于我们对印度贸易的整个问题是他们是否能用他们的土地产物来偿付我们准备输出的工业品。”
1851年马克思在一篇《国际述评》说:“成千上万的英美船只开到中国,这个国家很快就为不列颠和美国廉价工业品所充斥,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中国工业经不住机器的竞争。”
材料三



①(WTO)?②(APEC)?③(NAFTA)
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称谓各是什么?(2分)汉唐中央政府采取的哪些类似举措保障了东西方交往通道——“丝绸之路”的畅通?(4分)
(2)据材料二, 19世纪中期的印度、中国在与英国的贸易中居于怎样的地位?试从英国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
(3)中国在1991年和2001年先后加入了材料三中的哪两个组织?(2分,填出序号即可)有人认为,APEC、NAFTA等组织不利于WTO主张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试就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1)大秦、扶菻(2分)举措:军事反击匈奴、突厥的进扰;在西域地区设置都护府等机构。(4分)
(2)地位:印度和中国处于不利的从属地位,沦为英国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廉价的原料市场。(4分) 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工业强国;(2分)英国大肆侵略扩张,印度沦为其殖民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2分)
(3)中国:1991年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分)
看法:APEC、NAFTA等组织的建立增强了区域内部的经济贸易联系,推动了区域贸易自由化;(2分)区域性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有可能出现排他性的贸易保护,但在根本上促进了世界贸易自由化,有利于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2分)(言之成理可同等给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6分)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与社会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及所处的国际环境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上农》
(1)指出我国历代王朝所推行的基本的经济政策,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评价这一政策。(6分)材料二?英国开放了她所有的港口,她拆毁了分离各个国家的所有樊篱;她原来有五十个殖民地,现在只有一个——那就是全球……在出口和投资方面,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主要伙伴先是欧洲,然后是美洲。英国工业持续向这些地区出售织物和其他消耗品;但它也出售发动机、机器和其他装备,从这些国家工业化所产生的新市场中获益。并且英国可以用最好的价格购买“美国和东欧的小麦,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的肉类,丹麦的奶制品,中美洲和大英帝国的热带产品,马来亚的锡,南美的铁,斯堪的纳那维亚的木材等。”
——Bastiat《科布登与反谷物法联盟》
(2)材料二反映英国在19世纪上叶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概括其所产生的影响。(8分)
材料三? 1929—1933年的大危机造就了凯恩斯经济学。在大危机之后的30年代,凯恩斯主义获得了主流地位,统治了经济世界几十年,一直到80年代才被人们所怀疑。为什么凯恩斯主义能够成为主流?简单的说就是,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依据:需求不足,市场失灵,解决的办法就是政府去介入市场,增加需求,从而使经济从萧条中走出来。
——张维迎《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中期“凯恩斯主义获得了主流地位”的原因。20世纪80、90年代,面对政府过度干预经济之弊,中、美两国如何探索经济发展之路?(12分)
参考答案:(1)重农抑商(2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2分)另一方面,强化了自然经济,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2分)
(2)自由贸易政策(2分)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巩固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推动了工业革命世界范围内的拓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6分)
(3)原因:传统的经济政策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失效:面对大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干预经济取得成功,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干预经济成效显著;世界大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普遍加强对经济的干预。(6分)探索:中国进行了推行所有制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美国里根运用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理论解决经济滞胀;克林顿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6分)
本题解析:(1)结合所学并依据材料“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可以得出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为重农抑商,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其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到封建社会后期却成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障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依据所学知识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英国采用了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奉行自由主义政策,其影响应从两个方面加以回答,即对英国和世界,对英国而言,主要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其霸主地位更加稳固,对世界而言,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形成和世界市场的产生。
(3)凯恩斯主义强调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就其原因,在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失效,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战后各国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促进了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70年代经济危机说明凯恩斯主义失灵西方各国纷纷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新自由主义产生,中国改革开放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减少干预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有一位学者为了研究“中外法治问题”,特意收集了某一版本的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主要有下列各种: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对上述《宪法》规定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国家所有制”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
B.当时已制订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
C.当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这一版本的《宪法》编印有误
D.当时正在进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合作社所有制的存在符合历史实际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C项“当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应该在1956年底,不应该出现在1954年。(立意:强化对重大标志性历史事件的对比把握)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列不符合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内容的是
A.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两国关系? B.双方均不谋求在亚太地区的霸权
c.海峡两岸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D.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积极促成世界多极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新殖民主义者”的主要工具是(?)
A.廉价商品
B.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先进制度
D.雄厚资本和高新科枝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而全球化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迅速发展的,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