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的延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3分)
材料一?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纽约每日新闻》
材料二?以“小球转动大球”而作为“破冰之旅”载入新中国外交史册的“乒乓外交”曾经备受瞩目。对此事件周恩来总理引用《论语?学而第一》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政府的心情,并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
——《环球时报》
材料三

图一:胡锦涛发表应对金融危机的演讲
图二:温家宝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并作出郑重承诺
图三:中国政府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图四:上海合作组织反恐会议
请回答:
(1)美国蔑称新中国为“海盗”式国家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在这一特定背景下,新中国采取的相应的外交方针是什么? (4分)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3)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指出“门打开”后“有朋自远方来”的表现。(4分)
(4)材料三反映出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特点是什么?导致不同时期中国外交地位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10分)
参考答案:
(1)冷战(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一边倒。(4分)
(2)由敌对到缓和。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5分)
(3)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出现与中国建交热等。(例举两点给4分)
(4)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担负起大国责任(风范);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结伴不结盟)。综合国力。(10分)
本题解析:
(1)问依据材料中文字分析时代背景,从材料中“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说明美国对中国持敌视态度,从而说明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存在差别。针对美苏两大阵营的存在,中国在建国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2)由材料一中“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到材料二中的“破冰之旅”,可见美国对中国态度由敌对到缓和。转变的原因敌对到缓和。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5分)
问由材料一中美国对中国明显敌对到材料二中的以“小球转动大球”而作为“破冰之旅”,可见美国对中国态度由敌对到缓和。转变的原因美要从美国和中国两个国家各自内部去分析原因,同时要知道外交是国家利益的体现。
(3)问实际考查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成就,本题学生容易回答成,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所以要注意结合材料和联系所学知识来回答,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下,日本与中国邦交正常化,此后出现与中国建交等热潮等。
(4)问一定要结合材料中图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作答。前两幅图反映的中国担当起大国责任,第三幅图反映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第四幅图说明中国积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外交地位的决定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表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的增长表,与这一变化相关的因素有:
①两极格局的结束②跨国公司的推动③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定对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进行经济援助,但是援助的前提条件是上述国家必须接受该组织为其提供的改革方案。由此推断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
A.加剧了价值观的冲突
B.扩大繁荣了世界市场
C.加剧了金融危机程度
D.经济主权受到了威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切入考查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危害,关键信息:但是援助的前提条件是上述国家必须接受该组织为其提供的改革方案。从关键信息分析可知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不利地位,话语权小甚至没有,故D项正确。ABC项无法从题干中的现象反映出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先于中国资产阶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早期资本输出
B.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倾销商品
C.外国资本主义压迫和束缚中国资本阶级
D.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掠夺原料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而言,资产阶级产生要早于无产阶级。但在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由于列强的侵略,外国资本主义在这些落后的地区开埠通商、设立工厂,这样无产阶级就早于资产阶级而诞生。如中国无产阶级诞生于19世纪40 、50年代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的船坞等工厂诞生,早于19世纪60、70年代资产阶级的产生。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故曰“威不两错。”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曰“制不二门。”
材料二?董仲舒
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 91eXAm.org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
回答:
(1)概括材料一、二、三的核心思想(3分)。
(2)从韩非子到董仲舒生活的时代,儒家思想的地位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3分)
(3)分析材料三中核心思想的特点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3分)
参考答案:(1)核心思想:材料一:实行君主专制。(2分)材料二: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材料三:论述了专制君主是天下的大害。(2分)
(2)变化过程:①战国时期备受冷落;(1分)② 秦朝遭受压制;(1分)③ 西汉武帝时获得独尊。(1分)
(3)特点:早期民主启
蒙思想(具有民主色彩)。 (1分)
主要原因:君主专制制度衰落,其弊端日益暴露;?商品经济
发展,资本主义萌芽。(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