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有一名学生在学完建国后的历史说:“今天在农村实行分田到户政策,何必20世纪50年代对农业进行改造?真是多此一举。”结合史实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其错误有二:(1)他把土地改革后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农业生产关系混为一谈。土地改革是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改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从本质上讲,仍属于土地私有制。时间一长,一定会出现农村新的贫富分化。同时,农民的个体生产不符合当时国家工业化政策的需要,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故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生产资料公有制前提下的体制改革,从所有制关系上两者有本质区别。?
(2)他没有看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伟大意义。第一,土改后在私有制基础上的个体私营经济不能避免贫富分化和土地兼并,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消灭剥削和建立社会主义;第二,分散的小农经济不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从根本上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种观点是只看到了现象,没有抓住本质。?
本题解析:此题属于观点评论题。该生的观点很明显是错误的。其错误的根源在于把不同时期的政策混为一谈,忽略了不同政策实行的背景和作用。在?1953~1956?年实行的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是在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进行的。在农民土地私有制下,容易出现新的贫富分化和土地兼并,很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动荡,这将长期阻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故在农村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农民由个体私有制转化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后来的结果表明,在当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正确的。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人民公社体制长期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的背景下实行的,并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农村生产资料公有制。其实施的结果表明,这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是正确的。判断政策是非的标准,不能简单看其内容,而应该看其实施的背景,更重要的是应根据生产力的标准去分析、判断和认识。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不能反映出
A.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
B.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日益成熟
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完善
D.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进程不断加快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主题词主要涉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没有提到民主法制建设,所以选D.
考点: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点评:认真分析主题词,归纳出涉及到的领域,从宏观着手分析选项,就可得出结论。考查学生分析,提炼问题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读下表,安徽省风阳县粮食生产三年三大步,这种变化直接得益于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乡镇企业的发展? D人民公社的撤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率先进行改革,影响最为广泛的是普遍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和四川是最早的试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下列不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中国的改革开放? B.苏联改革
c.社会主义只能采用计划经济体制? D.社会主义的资源配置方式不是固定不变的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B、D三项都能证明材料观点,都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发生了变化或改革,而C项说法本身就不正确,也不能证明材料的观点。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经历了六次政治选择。
阶段
| 时间
| 政治选择
|
第一阶段
| 1860—1911年
| 清王朝的开明专制化运动
|
第二阶段
| 1911—1913年
|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早期议会制模式
|
第三阶段
| 1914—1928年
|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军事强人型的新权威主义模式
|
第四阶段
| 1928—1949年
| 国民党的国家主义的权威主义模式
|
第五阶段
| 1949—1976年
| 集权主义的计划经济模式
|
第六阶段
| 1978年以来
|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模式
|
——摘编自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中的六次政治选择》
(1)此学者可以选择哪些史实来分别论证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政治选择?(8分)
(2)第五阶段“集权主义的计划经济模式”对国民经济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你如何评价这种模式?(4分)
(3)你如何理解“现代化”的含义?(4分)简要谈谈从中国百年来探索现代化的曲折道路中获得的重要启示。(4分)
参考答案:(1)第一阶段史实: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清末新政。(4分)
第二阶段史实:创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等。(4分)
(2)评价:计划经济模式曾在一定时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其自身的弊端使得社会主义经济逐渐失去活力,阻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4分)
(3)含义: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其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4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启示: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不能盲目照搬他国经验;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具有艰难性和长期性特点,要稳步推进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化改革,积极构建健全、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4分,答出两点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中第一阶段1860—1911年清王朝的开明专制化运动,指的是清王朝所进行的改革或自救运动,其目的在于抵御外辱,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由此可知发生在1960—1911年间的相关历史事件有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清末新政;第二阶段1911—1913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早期议会制模式,即指的是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的发展,相关史实有创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
(2)依据题干内容“第五阶段“集权主义的计划经济模式”对国民经济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可知第五阶段指的是中国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该问可转化为如何评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此可得出计划经济模式曾在一定时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其自身的弊端使得社会主义经济逐渐失去活力,阻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3)结合所学知识现代化的含义即为近代化的含义,结合所学可知现代化在不同方面表现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其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启示可以从百年探索的成功中得出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由此可以得出启示: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不能盲目照搬他国经验;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具有艰难性和长期性特点,要稳步推进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化改革,积极构建健全、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