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约翰·古斯塔夫·德罗伊森在《历史知识理论》序言中指出:“过去的事,如果它不融化于现在某事之中,它就是真正过去了”。这也就是说
A.历史就是过去的一切
B.所有的历史都与现实相联系
C.有借鉴价值的历史才是有意义的
D.必须把历史融入现实之中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研究的理解与认识,从材料“过去的事,如果它不融化于现在某事之中,它就是真正过去了”可以得出历史的价值在于对现实服务,否则无任何用处,据此C符合题意。 A表述有误,历史的过去性材料认为没有价值;B表述有误,理论指导问题材料并未体现;D表述不合史实,横向联系说的是同一时期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材料并未体现。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作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先后出现了下列具有代表性的主张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③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朱熹)
④“为天下之大害也,君而已矣”(黄宗羲)这一发展进程反映了
A.仁政思想得到发展
B.思想体系日趋完善
C.社会矛盾走向缓和
D.君主专制逐渐强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从战国到西汉武帝时期,到宋朝,再到明末清初,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的要求;朱熹的“君臣关系”更是对社会中君臣父子等级秩序合理性的阐述,而黄宗羲“君主为天下之大害”的言论则更进一步说明当时君主专制的强化程度。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钱穆说:“宋朝的时代,在太平景况下,一天一天的严重,而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于在士大夫社会渐渐萌茁。……由于当时士大夫之觉醒……促进了在朝的变法运动。”宋朝时期最符合钱穆所讲的“自觉精神”的是
A.存天理,灭人欲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明道救世,经世致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 项不能反映这种“自觉精神”,而是对人性的压抑; C、 D是明清时期的顾炎武提出的; B 是范仲淹提出的,体现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某学校拟举办一个讲座,主题是“文革往事”,他们准备请本校亲身经历过这个时期的教师做主讲人,请根据下面几位教师的出生年代,帮助他们确定最适合的主讲人
A.王老师,1957年
B.张老师,1975年
C.李老师,1978年
D.郑老师,1982年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55年,亚非地区29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针对一些国家对中国的误解,周恩来鲜明地提出
A.一边倒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
D.求同存异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