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开端
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B.《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系统阐述了如何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个重大问题,这成为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答案选B,A 出现在1953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尚未建立,C项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 D项是针对社会主义“左倾”错误路线而提出的修正方针。
点评:1956年初,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1956年4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所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朱熹表达的本意是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C.人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一概念
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就是封建伦理纲常,而“人欲”是指不符合“天理”的那些欲望,即“私欲”,故选B。A项明显错误,材料明确提出正常欲望不在禁止之列;CD项错误,人欲是违反儒家伦理道德的欲望,与正常欲望不是一回事。
点评:宋明理学是儒家学说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体现在人身上是要求人们遵循儒家伦理道德,要人们存天理,灭人欲,方法论上强调格物致知或者发明本心致良知,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宋明理学的影响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正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是
A.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
B.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1949年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在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正式确立的。A、D是党的会议,可排队,C主要讨论的是建国问题。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这表明儒家主张
A.藏富于民
B.勤俭节约
C.忠孝为本
D.国富民贫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从题中材料可以看出,孟子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荀子反对剥削太重而使国富民贫,故A符合题意而D不能选;B、C两项从题中材料无从体现。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的这番言论说明他
A.重视礼义教化
B.强调严刑峻法
C.主张王霸并用
D.提倡上善若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认为人性本恶,应立君主以制之,明礼仪教化,重刑罚以禁,可以看得出来荀子主张礼法并施,即王霸并用。故选C。A属于儒家孔孟思想;B属于法家思想;D属于道家思想。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战国各家思想由于代表的利益不一样,观点也不是一样,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是考试的重点。百家争鸣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时基本定型。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