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这段话提倡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题干反映的是理学家程颐和朱熹的理学观点,“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明显提格物的观点。所谓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深入细致的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B项发明本心、 C项知行合一、 D项致良知都属于心学家的主张,强调内心的修为,是主观唯心,所以A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中美在上海发 表的《中美联合公报》中声明: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任何一方都不准备代表任何第三方进行谈判。这主要是针对?(?)
A.苏联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C.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权
D.日本迈向政治大国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祖国统一大业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②是错误的;“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是在80年代。④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通过排除法,所以选A。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我国经济特区与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
A.主权归属不同
B.经济政策不同
C.外交方针不同
D.社会制度不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原先的学堂,上课开始之前,学生有拜孔子、拜先生的礼节,后来代之以上课铃声响起,全班学生起立,并问候“老师好”,老师鞠躬还礼。这种变化最有可能开始于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成立后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生活习俗的变迁。从材料可以看出,跪拜礼已经被取消,这是民国时期出现的新现象。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江苏巡抚曾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提到“吴民生齿最繁,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
材料二: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粥后散归。若
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乾隆)《苏州府志》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提炼明朝中后期苏州地区丝织业的发展情况。(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史学界普遍认为,明朝中后期苏州丝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试从两则材料中各摘引最有说服力的一句加以论证。
参考答案:(1)丝织业发达;是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从业人数多;有一定的分工;技术水平高;出现雇佣关系;形成了劳动力市场。
(2)材料一:“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材料二:“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这里的机户(主)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匠)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和机工之间形成了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从材料中归纳丝织业发展中出现的现象,注意找出不同的方面。第(2)问主要应理解什么是资本主义萌芽以及它的表现形式。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