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书》记载:“秦遂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表明秦朝将新创的制度推向全国。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材料三 《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四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祖皇帝罢丞相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五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处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制中具有创新意义的内容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4分)
(2)材料二反映唐代推行的哪种制度?(2分)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分)
(3)汉、唐、北宋、明朝统治者为防范相权过重的威胁,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8分)
(4)高祖皇帝罢丞相后,明成祖为解决政务繁忙问题,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2分)特点是什么?(1分)
(5)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2分)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2分)
(6)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趋势。(4分)
参考答案:

(3)措施:①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频繁任免丞相,任用布衣为相;②唐朝实行三省制,分散相权;③北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枢密院分割军权,三司分割财权;④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8分)
(4)制度:内阁制。(2分)特点:可协助皇帝票拟。(1分)
(5)职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1分)作用: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1分)时代特征:反映了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2分)
(6)发展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服从中央。(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不断完善和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其相同职能分组不正确的是
A.御史大夫 刺史
B.太尉 军机处
C.丞相 参知政事
D.郡县 行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三公为:
(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2)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书;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三公之下设九卿,作来源:91考试 网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
刺史制度:汉武帝时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设十三刺史,刺史官级低于郡守,但其代表中央。巡行郡国,监察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守县令,以后,成为定制,形成一套监察制度。东汉时,刺史成为常驻官员,后又掌军政大权,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监察官员演变为行政官员,监察区变为地方行政区),监察制度是必要的,但刺史逐渐演变为地方长官,失去监察官的作用。
郡县制: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和工部。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创立。唐朝基本上沿用了隋朝的制度,并有所补充和发展,使其中央集权体制更加完善,因避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
行省制:元朝地方行政则创置行省制度。除称为“腹里”的地区(指大都及其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派遣官员管辖。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为后世沿用,直至今日。
军机处:把权力集中到皇帝身上,削弱相权 。“军机处”,雍正时设立,亦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责任内阁成立后撤销。
A中御史大夫和刺史都有监察职责,C丞相和参知政事都有行政职权D郡县和行省都属于行政机关。B中太尉是掌管军事的官吏,而军机处则是权利中枢。所以选择B。
考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刺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在唐朝的中央机构中,负责审核诏书的机构是
A.尚书省
B.门下省
C.中书省
D.刺史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在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故选B。D项是汉武帝设立的监察地方的官职。
考点:三省六部制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三省的职责以及它们的运作关系。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又相互配合,大权把握在皇帝手中。此外唐朝实行的科举制也需要把握。
本题难度:困难
4、综合题 读图一至图四,回答问题: (13分)


(1)图1、图2反映的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分)
(2)与图一相比,汉朝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采取了那些措施?(2分)
与图2相比,图3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2分)
(3)图4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个皇帝统治时期?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分别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有何意义?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
参考答案:(1)制度: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2分)特征:皇权高度集中。(1分)
(2)频繁换相;设中朝,以对抗外朝。(2分)变化: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进一步加强。(2分)
(3)皇帝:雍正。(1分)
职能: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1分)
作用: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1分)
意义: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1分
(4)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2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情况,需要结合图片内容来回答。第(1)问结合图一中出现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郡县乡”可知是秦朝实行的三公九卿制;结合图二中出现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可知是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这两种制度都是为了加强皇权而实行的,体现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第(2)问结合结合所学知识,汉朝皇帝为了削弱相权,重用身边的近臣,形成中朝;图片三中的文字提示可以发现,皇帝下面直接是六部而没有了丞相一级的机构设置,因此可以判断此图反映的是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的状况,加强了专制统治。
第(3)问结合文字提示可以知道此图是清朝设立的军机处当时的办公处所;军机处的职能主要是“跪受笔录”, 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进一步加强了皇权,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第(4)问结合四部图片中中央机构官职的变化,反映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通过秦始皇设立丞相,到丞相权力不断削弱,直至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清朝设立的军机处完全成为皇帝的御用工具,说明皇权不断增加的趋势。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清徐栋《牧全书》载:“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以具体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
A.宰相制度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B.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
C.县官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
D.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宰相制度。秦朝宰相的职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负责管理全国军务的是太尉,故A项不正确。B项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发生在隋唐时期,不正确。C项符合史实,是正确的。秦朝时期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下设县,D项的表述错在“督责所属各郡”。故正确答案选C项。
考点:本题考查了宰相制度
点评:宰相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自秦始皇设立丞相一职,皇权与相权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措施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至明太祖时废除丞相,宰相制度宣告终结。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