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5分)雾霾是当今中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 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
材料二?近代中国知识界较早就开始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当时的报刊对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多有报道评论,并警醒国人:“各国人士,渐渐对这个问题加以注意。东京警察当局已于最近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了。”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治理空气污染)。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等,取得一定效果。1887年石印社的煤烟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工部局向石印社提出警告,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措施。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广州市政府制定颁行车辆肩舆交通规则,其中规定“车夫须常注意车机洁净。勿许机油飞烬,及放出秽气等弊”。济南市政府也颁布过取缔市区桐油煎熬的法规。
——《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代应对“霾灾”举措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近代对雾霾产生原因的认识变化及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源。(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古代和近代治理雾霾的启示。(5分)
参考答案:
(1)特点:祭天敬神,迷信色彩重;调整种植方式,无效应对。(每点2分,4分)
原因:科技水平落后;“天人感应”迷信思想的影响;小农经济的局限性。(每点2分,6分)
(2)原因变化:古代:“天降灾异”导致雾霾。(2分)
近代:工矿企业的创办和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煤、石油等高污染能源的大规模使用等导致雾霾。(每点2分,6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根源: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国民科学意识的增强。(2分)
(3)以科技为手段去认识和治理雾霾;民众是推动环保革命的主要力量;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严格依法监督管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
本题解析:
(1)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科技水平落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有限,受“天人感应”迷信思想的影响,清代应对“霾灾”举措有:祭天敬神,迷信色彩重;调整种植方式,无效应对。
(2)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国民科学意识的增强,人们对雾霾的认识发生变化,古代认为是“天降灾异”导致雾霾;近代工矿企业的创办和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煤、石油等高污染能源的大规模使用等导致雾霾。
(3)以科技为手段去认识和治理雾霾;民众是推动环保革命的主要力量;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严格依法监督管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5分,任答两点。其它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近代“帽业专家”盛锡福帽店的发展历程。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
A.太平天国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由题目中的信息“失去辫子”可知这应为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的现象。故本题应选B项。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列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在今天还可取的是( )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③“君权神授”“天人合一”④“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
⑤“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
A.①②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⑤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用排除法,③⑤是不可取的。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列强争夺在华的铁路修筑权,带来的客观积极作用是
①清政府丧失了铁路及沿线的所有权?②促使部分清朝官员认识到修铁路的紧迫性
③修铁路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④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是在
A.日内瓦会议
B.第一次不结盟国家政府首脑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