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太学是中国古代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汉代太学中教学的主要内容有
①《诗》?②《书》?③《墨子》?④《春秋》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太学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汉代教学的内容没有《墨子》。其它是正确的。通过排除法,所以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0世纪初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全球化趋势。
据此回答:
(1)简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2)分别指出在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不同阶段,对国际市场争夺最激烈的双方。
(3)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分别采取什么应对措施或政策?
参考答案:(1)①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彼此隔绝的状况,使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扩大了经济文化的往来。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于此后几个世纪,西欧各国加紧对殖民地的掠夺,客观上加强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③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主义工业国到世界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其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是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证明。④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掀起对世界的瓜分高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英法;英德;西欧、日本与美国。
(3)资本主义国家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重视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与计划,推动生产社会化、超越国界向国际发展。社会主义国家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把企业推向市场,与世界经济接轨。
本题解析:本题以市场问题为中心,求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市场的争夺和当代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为发展经济,顺应市场的政策举措。解题的难点在第(3)题,应注意所答政策举措必须是围绕市场这一中心。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苏、锡、常、镇地区以往很少种桑养蚕,1865年之后则“日渐加多,渐可与浙相埒(同等)”。这反映了当时的上述地区: ①部分农产品商品化?②自然经济基础受到削弱?③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④农业经济作物生产扩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1865年之后则日渐加多,渐可与浙相埒”说明苏、锡、常、镇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纺织业快速发展,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得东南沿海地区的农业经济商品化程度提高所致,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刚处于形成阶段,所以③项说法错误,①②④三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答案选B。
点评: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的最突出特征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进入较快的发展阶段,但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中国经济自发发展的结果而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被迫开始的,由于逐步卷入西方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中国经济发展中呈现出浓郁的半殖民地色彩。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百花齐放”主要针对(?)
A.政治领域
B.学术领域
C.艺术领域
D.经济领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双百”方针,只要回忆和理解教材中,有关毛泽东对新中国的科学、艺术的政策即可作答。“百花齐放”主要针对艺术领域,“百家争鸣”主要针对科学、文化领域,因此,本题选C。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新中国建国初期,政府开展“米棉之战”,这表明
A.政府用经济手段强烈干预市场投机活动
B.政府用行政手段严惩商人投机行为
C.国家加强对国计民生资源的控制
D.国家严格控制商业经营活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米棉之战”是指通过统一调动粮食供应、棉纱在各大城市抛售,使市场物饱和,物价下降,以打击投机倒把分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