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就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创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中国民主革命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 90年代邓小平在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人类思想文明角度思考,上述四案例共同表明了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
C.历史的发展主要是历史巨人推动的
D.“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具有世界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新经济政策”、“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罗斯福“新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都是针对当时特定的情况(特定的国情或者特定的背景与形势)从实际出发而采取的政策。都强调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去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答案为D。
点评: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它不分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20世纪形成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格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互相影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给世界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心环节是
[? ]
A.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 
B.实现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C.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 
D.大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电视剧《当家的女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村长带人搜查各家各户私养的羊、兔,“割资本主义尾巴”,女主人公菊香说:“都说是上边政策已经放宽了,你们怎么还这样做呢?”该情节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 
[? ]
A、20世纪50年代初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初期 
D、20世纪70年代末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说,农村改革的这30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1988年的黄金十年……第二阶段1988—2002年的曲折十五年……第三阶段:2003—2007年的历史跨越五年……三个阶段都有一些相应的关键词,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一五计划”“信用卡”“互联网”
B.“合作社”“包产到户 ”“ 上山下乡”
C.“三大改造”“国企改革”“市场经济体制”
D.“家庭联产承包 ”“民工潮”“新农村建设”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互联网、国企改革与农村改革无关,故排除AC;合作社是农村社会主义改革时的产物,排除B。因此选D。
点评:在解答历史选择题时可以有效地运用排除法。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意思,这是运用排除法的前提条件。当面对一道选择题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明确题干的意思,也可以说是题目的指向,即到底要考查什么知识点。只有准确理解了题干的意思,才能知道要排除哪些选项,做到有的放矢,使排除更加有针对性。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如图,以下手书的题词分别是毛泽东和邓小平在什么时期题写的

A.抗战时期和文革结束初期
B.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C.抗战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
D.新中国建国初期和南巡讲话时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抗战时期毛泽东亲书“实事求是”,作为延安中央党校的校训;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文章论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指出任何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考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不是一堆僵死不变的教条,它要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这篇文章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当时华国锋指示中央宣传部门的某些负责人,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不表态”、“不卷入”。但这一讨论受到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陈云、胡耀邦等的积极支持,讨论在全国逐步开展。这一讨论为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了思想条件。 因此C正确。
点评:本题需要考生知识面拓宽,关键在于把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在文革结束后,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出,有利于纠正左倾错误,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