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我相信大多数人会同意,这次会议是中国几十年以来发生的最重要的变革之一,或许称得上是最具勇气的一次变革,因为它彻底改变了中国从1978年到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一直到今天的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这次会议
[? ]
A、确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进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
C、形成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D、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中国与世界日益连为一体,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扩大、日趋频繁。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催化了国际分工,资本以其魔力无穷的巨掌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大潮中,使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1793 年,(英国派遣使臣到中国,提出通商、租地等要求一一引者注) 乾隆皇帝在给英国使臣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天朝尺土,俱为版籍,疆址森然, 即岛屿、沙洲,亦必画界分疆,各有专属。……且天朝亦无此体制,此事尤不便准行”。 
一一摘自《粤海关志》
材料三 中国近代开放通商口岸示意图和中国现代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从人类历史演进过程看,各国的“生产与消费成为世界性的”开始于何时?(3分)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何时?(3分)
(2)简要分析英国提出通商要求的本质意图。(6分)
(3) 上图表明中国近代和现代两个时期对外开放格局有何明显的不同 ?(8分)
 
	参考答案:(1)开始时间:16世纪。(3分)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3分)
(2)开辟中国市场,使中国成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6分)
(3) 近代对外开放只是在沿海和沿江的主要城市,而当代的对外开放则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8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的年增长率分别为10%和3%左右,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6%。

说明:上图为新中国1952~1983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绘制)。
材料二 1985年与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比较图

材料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 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可知1952~1983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整体很快,但中间也经历了几次波折。请从下列两个问题中任意选择一个作答。(8分)
A.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Ⅰ的经济发展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B.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Ⅱ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中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分析促成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10分)
 
	参考答案:(1)时期Ⅰ(1953~1957年)成就: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4分) 原因:进行三大改造;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苏联的经济援助;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为发展奠定基础;国家实现独立自主,为发展提供保障。(4分)
时期Ⅱ(1959~1965年)状况:国民经济发展先经历困难,出现下滑;后来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4分) 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等影响国民经济正常发展;后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4分)
(2)变化: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使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4分)原因: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等,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6分)
(3)变化:由注重工业化的速度和数量,转变为注重工业化的效益和质量。(或由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或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4分)原因: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和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和挑战。(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78年安徽遇到特大旱灾,省委书记万里说:“我们不能眼看着农村大片土地撂荒……与其抛荒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尽量多种‘保命麦’,渡过灾荒。”于是省委决定“借地渡荒”,即借给每一个农民三分地用于种麦,对超产部分不计征购,归自己所有,利用荒山湖滩种植的粮油作物谁种谁收。安徽省委的做法
[? ]
A.公开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B.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C.完全满足了群众的要求? 
D.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根本上看这是(?)
A.由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性质决定的
B.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由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
D.邓小平理论指导的结果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是在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的。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就是集中一切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曲折与困难。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来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故应选C。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