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我相信大多数人会同意,这次会议是中国几十年以来发生的最重要的变革之一,或许称得上是最具勇气的一次变革,因为它彻底改变了中国从1978年到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一直到今天的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这次会议
[? ]
A、确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进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
C、形成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D、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判断题 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中国与世界日益连为一体,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扩大、日趋频繁。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催化了国际分工,资本以其魔力无穷的巨掌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大潮中,使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1793 年,(英国派遣使臣到中国,提出通商、租地等要求一一引者注) 乾隆皇帝在给英国使臣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天朝尺土,俱为版籍,疆址森然, 即岛屿、沙洲,亦必画界分疆,各有专属。……且天朝亦无此体制,此事尤不便准行”。
一一摘自《粤海关志》
材料三 中国近代开放通商口岸示意图和中国现代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从人类历史演进过程看,各国的“生产与消费成为世界性的”开始于何时?(3分)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何时?(3分)
(2)简要分析英国提出通商要求的本质意图。(6分)
(3) 上图表明中国近代和现代两个时期对外开放格局有何明显的不同 ?(8分)
3、判断题 (2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的年增长率分别为10%和3%左右,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6%。

说明:上图为新中国1952~1983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绘制)。
材料二 1985年与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比较图

材料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可知1952~1983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整体很快,但中间也经历了几次波折。请从下列两个问题中任意选择一个作答。(8分)
A.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Ⅰ的经济发展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B.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Ⅱ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中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分析促成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10分)
4、判断题 1978年安徽遇到特大旱灾,省委书记万里说:“我们不能眼看着农村大片土地撂荒……与其抛荒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尽量多种‘保命麦’,渡过灾荒。”于是省委决定“借地渡荒”,即借给每一个农民三分地用于种麦,对超产部分不计征购,归自己所有,利用荒山湖滩种植的粮油作物谁种谁收。安徽省委的做法
[? ]
A.公开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B.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C.完全满足了群众的要求?
D.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判断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根本上看这是(?)
A.由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性质决定的
B.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由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
D.邓小平理论指导的结果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