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右图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新中国的哪一时期?

A.“一五”计划期间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17世纪末,中国康熙皇帝和俄国彼得大帝都善于吸收新鲜知识,康熙还向洋教士请教证明几何题;两个皇帝都锐意改革。康熙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革税制,力度不可谓不大,也开创了“康熙盛世”,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俄国改革的效果却远远超过了中国。
(1)“康熙盛世”的繁荣是建立在什么经济基础上的?中国封建政府对萌芽状态中的资本主义采取什么政策?其影响如何?
(2)与康熙帝改革相比,彼得一世改革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1)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基础上。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和重农抑商政策,在国内设置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控制手工业生产规模,限制开设手工工场,加之封建行会对手工业发展的束缚,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
(2)鼓励发展工商业,把农奴制引人手工工场,允许工场主购买农奴到工场做工,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本题解析:此题是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中外横向比较题。要注意将两者的改革置于当时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中考察。俄国彼得大帝的改革在客观上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需要,而中国康熙皇帝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都没能体现这一世界潮流,相反,中国康熙皇帝的改革却违背了世界上正进行的资本主义发展趋势。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在下列古代思想家中,特别善于吸收众人之说,被喻为“集大成者”的?①荀子②韩非子③董仲舒④朱熹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材料一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她(武则天)向高宗提出十二条建议:(1)劝农桑、薄赋徭;(2)给复三辅地;(3)息兵,以道德化天下;(4)南北中尚禁浮巧;(5)省功费力役;(6)广言路;(7)杜谗口;(8)王公以降皆习《老子》;(9)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10)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11)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12)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高宗曾下诏实行……长孙无忌与褚遂良指责武则天不是天下“令族”,骆宾王斥武则天“地实寒微”。——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司马光《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武则天所表“十二事”的特点及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如何看待长孙无忌、骆宾王与司马光对武则天的不同评价。(10分)
参考答案:
(1)特点:涉及面广;重视农业生产。影响:显示了武则天杰出的政治才能;争取了民心,为她以后取得政权奠定了基础;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唐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由于武则天的举措冲击了传统门第观念,打击了反对势力和门阀势力,所以遭到长孙无忌、骆宾王的指责,二人的评价立足于门第观念和本阶层的利益;司马光主要评价了武则天的用人措施,既指出她为巩固统治地位而笼络人才,又肯定了其做法有利于选拔杰出人才。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武则天的评价。第(1)问,“特点”依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即可;“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回答。第(2)问,考查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致力于人的精神自由的思考并且注重思辨的思想家,最有可能的应该是
A.孔子
B.荀子
C.庄子
D.韩非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