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
[? ]
A.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 ?
B.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
C.“左”倾错误的严重泛滥 ?
D.苏联背信弃义
2、判断题 有一首农村的民谣:“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民谣反映了
[?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乡镇企业的崛起
C.农业合作化的深入开展
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判断题 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 “四沿战略”。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是
A.开放沿海城市
B.设立经济特区
C.浦东的开发、开放
D.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
4、判断题 一份文献中分析道:“过去国家对企业管得太多太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全民所有同国家机构直接经营企业混为一谈。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下列文献中最早可能阐述这一观点的是
[? ]
A.1958 年《关于建立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
B.1978 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1984 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D.1993 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示意图

材料二:1995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材料三:在这三十年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引自2007年11月1日,中国经济时报
问题:
(1)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国城乡居民的家庭生活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
(2)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在什么思想的指导引领下进行的?
(3)简述这三十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历史节奏”,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