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商鞅)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以为奴婢)贫怠以绝消耗。”毛泽东的这一评价强调商鞅变法
A.维护了秦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B.阻碍了秦国商业的繁荣发展
C.促进了秦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D.使秦国走上了穷兵黩武道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毛泽东的评价是对商鞅变法的褒扬,强调了商鞅变法增强秦国综合国力,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B、D项不符合评论者的态度,有贬低的意味;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共包括一系列文件……它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农奴的人身解放。从法令颁布时起,农民获得自由处理个人和家庭事务的人身自由权。此后,地主不得再把农民当作牲畜和器物任意买卖和交换。但地主对农民的经济以外的强制并未完全消灭……
二、关于份地和农民因使用份地而须负担的义务。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同时负担一定的义务……地主利用这些规定,割去农民份地中最肥沃、收益最大的部分……授予农民的份地,在法律上仍是地主的财产,农民只有“永久使用权”,在农民和地主订立赎取份地的契约以前,必须对地主尽一定的义务。
三、关于赎取份地手续……在赎地时,农民必须先付赎金20~25%,其余75~80%由政府从国库拨款垫付给地主,农民在以后四十九年内每年以“赎地费”形式偿还……赎金大大高出了当时的实际地价……
四、关于改革后农民的管理组织。为了管理改革以后的农民,政府利用旧的村社组织……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近代部分》
材料二 1959年9月21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通过《关于废除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决议》,决定对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一律没收,分配给农奴和奴隶;对未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由国家出钱赎买后,分配给农奴和奴隶。
——梁俊艳、张云《中国西藏与欧关主要国家废除农奴制(奴隶制)比较》
材料三 1961年,西藏各地开始实行普选。昔日的农奴和奴隶破天荒的第一次获得了当家做主的权利。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成功召开,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出席大会的301名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占80% 以上,藏族代表中绝大多数是翻身农奴和奴隶。
——《热地:我亲身经历了西藏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改革后俄国农奴的政治、经济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列宁为什么说这次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结合材料对此观点加以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三,指出西藏废除农奴制后,农奴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上述材料,说明这两次改革性质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变化:获得人身自由,可以得到一块份地。原因:地主对农民仍有一些限制;地主趁机割去农民最好的土地;农民必须负担规定义务;农民必须支付高额赎金;利用旧的村社组织对农民进行管理。
(2)西藏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后,农奴无偿获得土地;农奴政治上获得真正自由并拥有民主权利,成为国家的主人。
(3)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改革,俄国: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提炼出最能反映商鞅变法促进社会转型的语句。(2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3分)
(3)上述材料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商鞅及其变法的?试选择一个角度举例说明。(3分)
(4)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3分
参考答案:(1)“坏井田,开阡陌”。
(2)富国强兵;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3)(从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影响、商鞅的性格等。)材料一“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等(措施),“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等(影响),材料四“天资刻薄”等(性格)。
(4)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运用生产力或实践的标准;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等。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1)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其在经济上的标志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所以材料中的语句是“坏井田,开阡陌”(2)本问是对材料的概况理解能力,“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即可总结诶得出。(3)本问要求对材料的整体理解能力,材料一中体现出的是措施和影响,材料四中有个人性格的叙述,只要用一个角度分析即可,难度不大。(4)本问是对改革的认识问题,从历史潮流和生产力角度来分析,言之合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阿里政权在经济方面改革中重点扶持的是
A.农业
B.军事工业
C.对外贸易
D.棉纺织业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在张居正看来,“致理之道,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他发动变法首先从“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入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吏治改革。 ?
材料二?张居正还规定“以钱谷为考成”,把督责地方官 ?清理追缴豪强地主多年拖欠赋税,列为考核政绩的标准。凡?追缴不力的,要受到调离或撤职的惩处。经张居正伸张法纪,?严格约束,“九围之人,兢兢辑志;慢肆之吏,凛凛奉法”。 ?
材料三?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 ?中外义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明史?张居正传》?
材料四?数年以来,所结怨天下者不少矣,检夫恶党,显排阴嗾,何尝一日忘于孤哉!念己既忘家殉国,惶恤其他,虽机阱满前、众镞攒体,孤不畏也!?
——张居正
(1)从材料一、二中可看出,张居正吏治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材料三中可看出,《明史》对张居正作出了高度评价。请列出支持材料观点的史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体现了一个优秀的改革家必须具备的素质。请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加强中央的权力,实行政绩考核制,严明法纪。
(2) 实行边防新政,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进行赋税改革,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进行吏治改革,加强中央的权力,严明了法纪。
(3)面对改革遇到的阻力,为了国家利益,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