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元初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
B.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盾
C.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
D.落后的征服民族最终为被征服者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蒙古族采用汉族先进的文化及措施的问题,实际上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故选D。ABC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是从实质上进行的分析,实质问题应该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
点评:忽必烈改制是实现蒙古族封建化的重要措施。蒙古族逐渐采纳了汉族较高级的文化来管理文明较高的地区,反映了落后的征服民族最终为被征服者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和忽必烈改制内容相似的是孝文帝的改革。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和民族融合。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新中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这一权力机关。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实际上执行我国最高权力的是(?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政务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新中国成立时,全国还没有完全解放,不具备召开全国人大的条件,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到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之时。因此A错误C正确,故选C。BD项是行政机关。
点评:新中国建立后,积极地进行民主政治建设,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人大制度建立。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我国的第一步社会主义宪法;此外,还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成为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世纪70年代,德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法国确立共和制。根据所学知识,填充表格内容。(6分)
?
| 国家元首
| 元首产生方式
| 元首与议会关系
|
德国
| ?
| ?
| ?
|
法国
| ?
| ?
| ?
|
?
参考答案:
?
国家元首
元首产生方式
元首与议会关系
德国
皇帝
世袭
行政权控制立法权(或皇帝操纵议会)
法国
总统
议会选举
互相制约与平衡,总统向议会负责
本题解析:德国是君主立宪制,所以国家元首是世袭,本来帝国皇帝应该是没有实权的,但由于德意志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皇帝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而法国是总统共和制,总统由议会选择产生总统受议会制约,向议会负责。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列关于夏、商、西周时期社会经济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商周时期的农作物品种是:黍、稷、麦、稻、豆
B.青铜铸造是商、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C.商周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D.西周以贝作为货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情况。本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再认再现能力,本题难度小。商周以贝作为货币。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在于它
A.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贯彻了民族团结平等的原则
C.始终奉行和平共处的原则
D.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一国两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统一大计,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故选D。A项错误,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B项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C项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明显不符合题意。
点评:一国两制是80年代提出来的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基本方针,最想是考虑用在台湾问题上,随着97的临近,率先用在了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解决上。一国两制、高度自治的方针,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