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预测(2018年押题版)(五)
2018-10-17 02:30:49
【 大 中 小】
1、综合题 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有关问题。(21分) 材料一:
 材料二: 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 材料三: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百姓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候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四: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回答,孔子主要宣扬了哪些政治和教育思想?当时的统治阶级接受了其政治思想吗?为什么?(7分) (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对秦的影响。(4分) (3)从材料三中看出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怎样的发挥?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儒家学说在秦汉时期的不同社会地位。(4分) (4)材料四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出现的社会根源。(6分)
2、选择题 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写道:“他给新宗教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把阴阳五行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常的父权和宗教的神权以及统治者的皇权三位一体化。”这表明“他”的思想是 A.从仁的哲学出发建构礼乐制度和儒家学说 B.从天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思想和政治学说 C.从法的哲学出发建构法治理论和法家学说 D.从理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道德和儒学体系
|
3、综合题 (24分)知识分子是时代和社会的脊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末到战国时期,下层平民中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从孔子起到秦代干政的韩非、李斯是一类,自庄子起到秦末的鸡冠子(注:道家代表,终身不仕)又是一类,如果说春秋早期和中期,这批文化知识的拥有者大多还只能做卿大夫的家臣,像孔子的弟子,那么,战国时期则相当多的“士”就十分风光……常常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于“思想”便出现了独立的发展空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士”如何处理与社会政治活动的关系。(4分)并说明当时“士”的“思想”出现“独立的发展空间”有何有利条件。(4分) 材料二 独立人格在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极为匮乏,相反地倒表现出另一种人格形象:依附人格。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在宗法一体化的社会结构中,儒家学说、科举制度和宗法纲常这三张大网将知识分子的身心紧紧笼罩起来,使之成为黏附于官僚政治的人格他工具。——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古代知识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并指出出现这一变化的因素。(4分) 材料三 士集道统与政统于一身……他们必须既议政又参政。民初知识分子大体上认同于士这一社会角色,也力图继承士的社会责任;但他们相对要超然一些,多数是像胡适一样倾向于“讲学复议政”,即停止在议政阶段,作“社会的良。”,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更有人试图将学术与政治分开,干脆钻进象牙塔,像胡适所说的“回到故纸堆中去”,不问世事。(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3)对比材料三与材料二,概括民初知识分子对于承担社会责任在认识上的变化。(2分)结合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4)“知识分子应担负起时代的使命。”任举一历史人物,论证这一观点。(4分)
4、选择题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因关心环保议题,开拍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记录地球生态所将面临的浩劫,而获得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面对地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你认为中国哪一思想学派最能回应此议题? ( )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
|
5、综合题 (14分)社会发展既要重视以人为本,又要注重法制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惠则足以使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二 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
材料三 “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
材料四 黄宗羲以“托古改制”的笔法,肯定“三代之法”是“天下之法”,而批评三代以下之“法”为“一家之法”。他倡导民治、反对封建专制,主张立公法、废私法。……他指责封建法律是一家之法、非法之法。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其积极意义何在?(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和秦朝的不同之处。(2分)汉初这种立法思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经世济民方案的核心内容,(1分)并分析他强调该核心内容的社会政治背景。(2分)
(4)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法制思想,(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影响。(2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