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洪秀全起自布衣,驱逐异族,虽及身而亡,固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也,因深慕其为人……五十年前,太平天国即为纯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成功。”
——孙中山《民生主义与社会革命》
材料二
“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权。”
——孙中山《太平天国战史序》
材料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政治纲领》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孙中山对待太平天国运动是一种什么态度?(2分)扼要指出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3分)
(3)对比材料三与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的相似点。(2分)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在吸取太平天国运动教训的基础上又是如何推动中国革命前进的。(6分)
参考答案:
(1)态度:肯定态度。(2分)原因:反对满清贵族统治的需要。(2分)
(2)失败原因:没有建立现代政体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3分)
(3)相似点:都主张推翻满清贵族的统治。(2分)推动的体现:提出了民权主义的要求;推翻了满清贵族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各2分,共6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一中孙中山认为“洪秀全起自布衣,驱逐异族,虽及身而亡,固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也,因深慕其为人。”可见孙中山对太平天国运动持肯定态度,原因是孙中山希望通过民族革命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
(2)材料二中孙中山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太平天国运动是单纯的民族革命,只通过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而没有实行民权主义,没有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等权利。
(3)材料二中孙中山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材料三三民主义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两场运动都主张通过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不同之处是三民主义还提出了民权、民生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等权利;通过核定地价实现国民共享。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向第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做工作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促进教育公平取得新进展。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对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在我国古代,也非常重视教育,下列一项不是汉武帝促进教育发展的措施的是:?
A 北击匈奴?B. 建立地方教育系统?C. 设立五经博士教授儒学?D. 建立太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天朝上国”第一次真正与"地上的世界"接触的代表是满清政府于1877年派出的首位驻外公使郭高焘。中国派出的第一位常驻西方国家的外交官竞然背负着"道歉"的屈辱使命。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之后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英、法政府于1861—1862年间派遣公使常驻北京。按照国际外交惯例,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应互派使节。1875年,英国以“马嘉里事件”(英驻华使馆翻译马嘉里游历云南被当地人打死)要挟清廷,使它在适使问题上作出艰难的决定,即在次年签订的《烟台条约》中明文规定中国派使臣前往英国"道歉"。清廷决定"道歉"使臣并作公使常驻伦敦。当时它看中的人选是被奕诉、李鸿章推许为"第一流"洋务人才的郭高焘。
——邬克《他没有给国人丢脸》
材料二:郭嵩焘这时虽然还未曾走出过国门,但是借助于担任过广东巡抚的经历和对西洋事务的经意考察,他对西方列强的见解,不但比保守派,而且比洋务派领袖们也高出了一头,他在这里提出的“西洋立国有本有末”的论断,在中国近代文化交流史上是石破天惊的创见。当他出使英、法之后,通过对西方的亲身考察,思想更加激进,因而倍受各方攻击;归国之后,闭门居家都不得安宁。死后,即使李鸿章这样的大员出面请谥,朝廷亦不给。
——王兴国《郭嵩焘的两重不同的历史地位》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委派郭嵩焘为第一任驻西方国家公使的历史背景。(9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嵩焘回国后遭受攻击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获得公使驻京权;清政府为顺应列强的要求,开始对外派驻公使;洋务运动的开展。(每点3分,共9分)
(2)郭嵩焘的思想较之其他官僚更为激进;国内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西学的传播还不够充分。(每点2分,共6分)
本题解析:(1)历史背景从材料一中“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之后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英、法政府于1861—1862年间派遣公使常驻北京”可概括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获得公使驻京权;从“按照国际外交惯例,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应互派使节”和“即在次年签订的《烟台条约》中明文规定中国派使臣前往英国"道歉"。清廷决定"道歉"使臣并作公使常驻伦敦”的信息可概括出清政府为顺应列强的要求,开始对外派驻公使;从“当时它看中的人选是被奕诉、李鸿章推许为第一流洋务人才的郭高焘”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洋务运动的开展。
(2)原因从材料二中“他在这里提出的西洋立国有本有末的论断,在中国近代文化交流史上是石破天惊的创见”“通过对西方的亲身考察,思想更加激进,因而倍受各方攻击”可归纳出郭嵩焘的思想较之其他官僚更为激进,再结合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可归纳出国内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西学的传播还不够充分等。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1999年世贸组织西雅图会议期间,世贸组织的反对者进行了大规模示威游行,参加者多是中下层劳动人民,主要是因为( ? )
A.经济全球化没有给西方国家带来什么实惠
B.经济全球化使西方的中下阶层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C.经济全球化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D.经济全球化导致西方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下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列有关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B.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的能力。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底。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