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3-15 20:09:07 【

1、选择题  公元前8世纪平王东迁后,朝野出现的现象是
①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②迁都频繁异姓反叛
③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④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为组合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对春秋初期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依据教材可知,周平王东迁洛邑后,东周开始,历史进入春秋时期。此时期的周王室地位削弱,对诸侯已失去了控制。与此同时,各诸侯间展开频繁的兼并战争;一些大国,利用尊王攘夷为借口,争做霸主。而此时东周的都城,一直在洛邑,显然②不符合历史实际。因此,①③④是当时政局的特点。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说明君臣关系的变化显示君主专制日益加强,故本题选择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废丞相。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明史·职官制》记载:“内阁制票拟,不得不决与内监与批红,而相权转归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
A.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
B.宦官控制阁权,政治黑暗
C.皇帝设内阁和司礼监互相牵制
D.明代相权实际控制在宦官手中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内阁制。依据所学,材料所说的“内监”、“寺人”是指宦官,“悉颠倒于其手”说明明朝宦官控权力较大控制了内阁。这造成了明朝政治的黑暗,统治的腐败。所以应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内阁制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天下之士,什什伍伍,戴破帽,骑蹇驴,未到门百步,辄下马奉币刺,再拜以谒于典客者,投其所为之文,名之曰“求知己”。如是而不问,则再如前所为者,名之曰“温卷”。如是而又不问,则有执贽于马前,自赞曰“某人上谒”者。
————唐《文献通考》卷二九《选举二》
材料三   宋代确立了三级考试制度,地方主持的选拔初试称之为“乡试”。……全国性的选拔考试,即省试,由皇帝临时任命主考官。……皇帝亲自主持的殿廷复试,称之为“殿试”,经殿试而最终录取者,即为“天子门生”。
考试之前,被指定的考官全部进入贡院,考试期间不得私自外出或会见亲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注:糊名)、“誊录”。
据学者统计,唐代290年,共取士6603人。……两宋310年,仅正奏名进士即达43000人之多,,当时的135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以及太学三舍考选等途径获得出身的。(注:宋代科举考试录取时,分“正奏名”与“特奏名”两类。经过中央省试合格的举人,称“正奏名”;因多次落地且年高而在殿试时另立名册、受到特殊照顾者,称“特奏名”。整个宋代特奏名录取数目,大约占全体录取数的45%左右。)
————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三卷和《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四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2分)
(2)概括材料二中唐朝科举存在的现象,试说明其不利影响。(4分)
(3)据材料三,说明宋代科举考试的特点。(2分)
(4)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三,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6分)
(5)据材料四,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4分)


参考答案:(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2分)
(2)现象:考生向主考投呈作品(或投卷),以博得主考的赞赏。(2分)
不利影响:请托之风盛行,主考与中举者形成特殊关系,导致政治腐败。(2分)
(3)严格考试程序,对科举取士过程控制日趋严密,强化对考生和考官双方的防范,以求公平。(2分)
(4)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3分)体现“公平”、“择优”的机制原则;提高官僚队伍素质,促进官僚体制完善,加强皇权专制。(3分)
(5)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4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当然,读懂材料并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材料题的关键因素。
(1)两汉时期,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的管理选拔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九品中正制,在汉末也出现了。选官制度与用人政策是我国历代封建政府巩固统治的措施之一,在封建社会也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重要内容之一。
(2)此小问涉及到内容是:科举制。科举制度是古代读书人,参加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考试制度,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提高官员素质与行政效率;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重学风气的形成。但是,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所以就出现了材料二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和不利影响。
(3)宋代的选官制度,当时并没有八股选士的说法,其官吏的选任,沿用唐代的科举制度,但宋代由于经济上的发展和门阀制度的衰落,科举考试向庶族地主及中小地主知识分子广泛开放。对于士大夫,正如陈傅良在《答林宗简》所说的“家不尚族谱,身不重乡贯”,只要文章、诗赋合格,就可录取,这是扩大统治阶级基础的重要措施。但是,考试的程序更为严格,对科举取士过程控制日趋严密,强化对考生和考官双方的防范,例如,实行誊抄的“朱卷”等,以求公平。
(4)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才,也是能够选出传统社会的真才并委以重任的。许多“论者”把科场上的作弊如挟带、替考、贿赂考官、通关节等说成是科举制的弊端,认为晚清科场作弊盛行说明科举制黑暗。实际上,从宋代以后基本定型的科场条规来看,作弊是人的问题,而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就是现在的高考也会有作弊现象。从材料一与材料三的内容来看,科举考试,尤其是宋代的“三级考试制度”更有利于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徇私舞弊的发生;扩大人才、官员的来源,提高从政人员的素质;更重要的是体现“公平”、“择优”的机制原则。
(5)科举制度虽已废除百年,离我们远去,但它所体现的考试、选拔人才的客观、公平、公正,仍值得借鉴、承继。在无法限制不正当权力的时候,只有严格考试才最为公平,为“底层”提供了改变命运的可能,虽然弊端明显,但是没有更好的选择。我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最不缺的就是“人”,所以要想把真正的人才选拔出来,目前主要途径仍然是考试,因为只有通过考试才能体现出“客观公平的理念”,才能保证和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人才选拔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唐朝时期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宋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三级考试制度的出现推广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秦代中央权力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古代雅典政权机构简表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和古代雅典两种不同政体的认识。(12分)


参考答案:材料一反映的是君主专制政体,皇权至上,家天下,材料二反映的是民主政体,人民主权、轮番而治;两种政体只是体制不同,没有优劣之分;两种政体都创造了管理国家的政治形式,都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伟大成果;不同政体的产生,是由不同国情决定的;不同政体决定了国家政治发展的不同方向,对人类政治文明影响深远。(1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皇权至高无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古代雅典的政治体制则是民主政体,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民主权、轮番而治。不过特别要注意的是“两种政体只是体制不同,没有优劣之分,两种政体都创造了管理国家的政治形式,都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伟大成果,不同政体的产生,是由不同国情决定的;不同政体决定了国家政治发展的不同方向,但是两种政治体制都对人类政治文明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代中央权力结构;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政权机构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古代中国的政..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