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题《王安石变法》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3-15 20:13:22
【 大 中 小】
1、判断题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请问:当时社会危机有哪些表现?王安石变法涉及财政、军事、教育等多方面,请概述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措施。你如何看待这些教育改革的措施?
参考答案:表现: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冗官、冗兵、冗费,辽和西夏的威胁 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看法:有利于教育发展;有利于人才选拔。
本题解析:第一问“危机”是回答背景,第二问回答“措施”,第三问要回答自己的看法。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范仲淹在《鉴于诏条部东十事》说:“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 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C.增加政府收人,增强军队势力 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此题需要以阶级分析法进行分析。范仲淹和王安石都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他们所采取的改革措施都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故选B。A项中的使人民生活富裕、C项中的增强军队战斗力、C项中的适应士大夫改革的要求都是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的,因此不是最佳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系列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但最终失败。其失败突出说明? [? ] A.变法内容不合时宜 ? B.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尖锐 ? C.北宋王朝政治腐败 ? D.王安石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北宋中期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王安石在经济、军事、科举制度等方面推行新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王安石说:“保甲立,则亦所以使民不散;不散,则奸究固宜少”。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了保甲法主要是 A.抵御辽.夏的进攻 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C.减少政府开支 D.巩固自己的权势
| 小题2: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土的旧制,改考经义策论,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A.主要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
小题3: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
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
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
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
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
小题4:“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弊。”这段话反映出
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官吏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小题5: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C
本题解析:这五小题都是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内容,关键是要读懂所引材料的意思,特别是要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小题1:根据材料中关键词“奸宄固宜少”,奸宄是指违法作乱的事情,因此符合题干意思的是B。小题2:根据材料中关键词“废除华而不实”,可以看出选拔人才注重实用,答案为B,其它三个选项题干没有涉及到。小题3:根据材料中关键词“国以任贤使能而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判断出B选项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小题4:根据材料中关键词“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有抑配(强制分派)之弊”,只有B选项符合材料意思。小题5: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司马光的说法是符合实际的,但是也包含了对变法的攻击,因此答案为C。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中,为了解决北宋初期以来实行的“更戍法”带来的弊端的措施是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设军器监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北宋初年,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朝廷临时任命戍军统兵将官,造成兵不知将,将不识兵,易于控制。此法虽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本题难度:简单